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语种多样、师资雄厚的学院。秉承“中外并蓄、德业兼修”的院训,坚守“开放办学、严谨治学”的办学理念,以培养传承中西文化,语言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了解中外法律制度及涉外法律事务、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外语+法律”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致力于我国法律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
外国语学院前身为1994年成立的外语系,2002年正式改制建院。目前学院设有英语、德语、翻译三个本科专业和一个外国语言文学学术硕士点(MA)(包括英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五个学科)、一个翻译专业硕士点(MTI)。2024年,学院成功获批翻译专业博士(DTI)学位授权点,以法律翻译为特色,标志着学院学科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式突破。学院下设五个教学科研管理研究所(包括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所、德语语言文学研究所、法语语言文学研究所、俄语语言文学研究所和翻译研究所)、三个教研室(大学英语教研室、研究生外语教研室和西班牙语教研室)、两个研究中心(德国研究中心和法律话语研究中心),是我国外国语言文学,尤其是法律外语高端人才培养与教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回应国家战略需要,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致力于将培养高层次的“外语+法律”复合型人才作为己任,依托学校法学优势资源,积极推动“外语+法律”交叉学科发展,努力推进外语与法学的有机融合,已初具成效。英语专业(法律英语实验班)、翻译专业(法律翻译实验班)和德语专业(法律德语实验班)从2021年起,先后实行涉外法治人才本硕贯通培养。2019年英语专业(法律英语方向)入选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行列。2021年德语专业、翻译专业进入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行列。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我院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上升了一个台阶,进入到B阵列;翻译专业硕士点第一次参加学科评估进入第一梯队,获得A-。2024年翻译专业获批国家首批翻译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学院培养了一批批兼具国际视野、熟悉法律知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活跃在外交、对外经贸、教育、法律、新闻等各条战线,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和欢迎。学院公共外语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始终走在国内前列。从2012年起,创建了以学术英语为核心、以分科英语为特色,通用英语与学术英语并重,英语与专业、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多元大学英语课程体系。2018年起,作为教育部“一精多会”“一专多能”公共外语教学改革示范高校,在我校建立了多语种外语课程体系。
截至2024年10月,外国语学院在编教职工总计113人,其中专任教师96人,行政教辅人员15人。专任教师中,现有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33人,教授12人,其中二级教授1名,三级教授2名;副教授45人;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76人。学院超半数专任教师具有复合学科教育背景,特别是外语与法学交叉学科背景。近年来,先后有5位教师入选校内高层次人才名录,多位教师在全国人大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各人民法院、律师事务所、中国法学会、中国仲裁法学会、中国翻译协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等国家机关、实务部门和学术团体担任学术兼职并开展合作,为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和国家法治建设做出了贡献。
学院教师不仅承担学院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及全校英、德、法、日、俄、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共七个语种的公共外语教学重任,还活跃于法律语言学、法律翻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翻译理论等科研领域,形成了一支在法律语言、法律文化和法律翻译学木届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团队,也产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十三五”期间,我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总计376篇,出版专著68部,编著教材及辅导类书籍25部。科研立项78个,其中纵向项目19个,含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个、重点项目1个。为推动学术交流,学院在“十三五”期间共举办重要学术会议7场、讲座92场,全院教师出席国内国际会议约149人次,为教师提升学术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搭建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学院还先后创办《法律英语国际期刊》(英文)和《语言与法律研究》两个重要学术期刊。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以多语种“外语+法律”为特色的交叉学科群,在法律语言学、法律翻译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学院近年先后荣获“优秀教学集体”“北京市先进教职工小家”和北京市“三八红旗先进集体”等荣誉。在今后的发展中,学院将进一步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在加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同时,依托我校法科优势资源,拓展法律语言、法律翻译和法治文化研究,继续开发和建设法律特色外语课程,积极助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