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法治思想对外翻译》系列讲座课程 | 黄友义:国家对外翻译能力建设的几个基本要素

信息来源:外国语学院  发布日期:2023-05-23 12:27  浏览次数:


2023年5月18日下午14:00,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习近平法治思想对外翻译》系列专题讲座在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图书综合楼0102教室举行。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原副局长,现任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全国翻译研究生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黄友义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国家对外翻译能力建设的几个基本要素”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清教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国强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兼MTI教育中心主任田力男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法连教授、外国语学院部分骨干教师出席。我院部分研究生和法律翻译专业本科生代表参加。本次讲座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进行。

黄老师首先提到,2021年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译外高端人才培养的文件,这说明国家急需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对外翻译人才。而成为高素质的对外翻译人才,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更需要兼备传播意识,同时也要善于利用技术。在讲座中,黄老师列举近年来对外翻译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师生深入探讨如何在对外翻译中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黄老师利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案例,从知识、传播和技术三个方面分享党政文献翻译实践经验。第一,译者必须充分了解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黄老师以政策术语为例,指出中外文化和受众的差异。由此提出丰厚的知识储备作为时政译者极为重要,面对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的对外翻译工作,译者必须既熟悉国内语言情景、了解国际舆情,亦需具备受众思维,充分考虑中外文化差异。第二,传播重在沟通、赢得受众。伴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崛起,国际社会愈发关注中国。黄老师认为,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前提是了解国际话语体系。对外传播的关键在于充分理解受众,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加强中国故事的国际接受度,同时避免落入西方话语体系的陷阱。对此,译者在对外翻译过程中要做到“心中有受众”、“善于站在外方角度看中国”和“任何时候都不要死译”。第三,人工智能是译者的助手而非对手。目前对外传播任务越来越重,“全靠人力干不完,全靠机器又干不好”,这就需要传统人工翻译与机器翻译新技术结合。语言和技术缺一不可,要增加“译前编辑”,做好“译后编辑”。要利用人工智能新技术助力翻译的前提是,建立强大的语料库。黄老师提到,目前的人工智能翻译短板在于中译外缺乏足够的语料库,中国译者仍需努力,从国家层面上为国家对外翻译建设一个强大的语料库。

交流环节,黄老师阐述了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与使用受众思维翻译之间的关系。他强调中译外并非单纯的翻译,而是“翻译+传播”,译者不可过分自信,要避免表达差异带来的理解差异。此外,老师和同学们提出有关语料库建设、翻译标准以及查证工具等问题,黄老师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各语种译本的实例举例说明翻译工作中各部门译本的区别和侧重点,并对参考译本的使用提出了建议。

 

 


最后,张清院长代表学院再次对黄友义先生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她表示,黄老师的讲座用三个词来形容是“深入浅出”、“幽默风趣”、“ 举重若轻”。本次讲座为师生们在日后进行对外翻译工作中提供了极大的启发和指引,她鼓励同学们要不断夯实翻译知识基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国家对外翻译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