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我校外国语学院院长(2002-2018)、海外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2018-2022)。曾先后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学习,在美国杜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做访问学者。从1983年进入法大成为一名英语老师,1997年担任外语系副主任,2002年担任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2005年担任院长,2018年任我校海外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直至退休。李立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语言学、法律翻译、英语教学、国际中文教育。
李立教授2017年在英国班戈大学(摄影者/张丽英,提供者/李立)
初心铸就榜样,榜样凝聚力量。李立院长,用近四十年为法大做出的奉献,成为了我们心中认可的丰碑式人物——守初心、有担当、甘奉献的榜样。外院的周年庆典里,外院的网盘空间里,外院的美好回忆里,她就是传奇。她加班的日夜谱写了奋进的缩影,她战略的思想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她工作的历程见证了法大外院和海外布大孔院的发展。
走近她,感受她,记录下她曾经青春无悔的高光时刻。人生能有多少个几十年?她以为她只是朴素的工作者,但她却不知道多年的奋斗,真正付出过努力,已经浓缩成华丽丽的浓重的一笔,划过法大岁月的年轮中。
在外国语学院从事教学和管理三十多年,是她忙碌而又有收获的三十多年。
她亲历并见证了曾经的公共外语教学部,历经外语教学部、外语系,成为了外国语学院。在她担任外国语学院院长的十六年中,她与外院的同事们一起开拓创新,积极推动学院教育事业大力发展。”
外院从成立到初步发展,也是法大向前迈步的例证。经年奋斗,外院的专业建设实现了从单一语种向多语种发展
外院的专业建设逐步走向多语种的发展,学科建设也是从无到有,实现了质的飞越。学院定位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发展;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积极引进人才,并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搭建了涵盖学术期刊、国内外研讨等多样化的培养平台。
李立院长主持的英语教学改革,开启了学术英语篇章
这是值得外院骄傲的事,由李立院长主持的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项目创建了以学术英语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术英语教学已形成相对完整和成熟的体系,包括课程设计、教材建设、教学模式和方法、课程考核制度、教学团队建设和课程管理等,开创了我国大学英语“以学术为导向的分科英语教学”之先河。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版)首次将学术英语教学写到文件中。而我校的学术英语教学早已领先一步,课程迈向成熟和完善,成为全国大学英语改革的试点和风向标。在学科建设方面,外院提出“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的学科建设思路,发掘法学与语言文化的学科方向和学科增长点,大力加强交叉融合,培育法律语言交叉学科。
在她担任院长期间,全院教职工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外国语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成为中国政法大学“外语+法律”“法律+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她的眼睛透着光芒,她总是提到全院教职工团结一致,可见团结而努力最后赢得成功,是多么振奋人心!
在专业建设方面,她是“外语+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她带领外国语学院取得的出色的成绩
她明确的说,外国语学院在建院之初就明确了“外语+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发展之路。这主要是因为学院的专业建设起步晚,要想在众多高校的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中取得成绩,必须借力法大法学优势学科,走学科交叉、优势发展的道路,在“跟跑”与特色之间选择,无疑特色是最重要的,能够保有和强化自己的特色才能体现学院的发展定力。简单地说,外院的定位就是结合法大强势学科,走优势发展之路,走相生互进之路,我们的优势和特色就是“外语+法律”。
明确了学院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之后,学院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具体而言,首先,在专业设置方面,改造原有的英语专业为英语(法律英语)、增设翻译(法律翻译专业),德语专业与学校比较法研究院一起联合培养既精通德语又精通法律的德语法律复合型人才。第二,各个专业之间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学院在专业建设中,一方面按照各个专业的特点采取各具特色的措施来推动各专业的建设,另一方面又从各个专业互相支撑,共同发展的角度,鼓励各专业之间的课程交叉和渗透。学院各学科专业都注重突出自身优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英语(法律英语)专业突出应用语言学研究,尤其是法律英语的研究。它是语言学与法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专业。该交叉专业一方面研究法律语言的特征和规律,另一方面将语言学知识运用到立法、司法之中,有助于推动语言学和法学的共同发展。(2)法律翻译专业注重与法学专业融通,以法律翻译为特色,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文化和翻译理论水平的同时,注重口译和笔译技巧的训练和实践,培养特色型法律翻译人才。(3)德语专业和法律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系统的德语语言文学知识、较高的听、说、读、写、译的实际运用能力及法律的基础知识;能够胜任外语和法律方面的工作。第三,所有专业都制订了周密的培养计划并能严格执行。培养计划贯彻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既强调知识、素质、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又在加强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外院的专业建设取得显著进步。各专业“外语+法律”特色鲜明,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在专业建设理念上不断创新,在实践上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在办学条件、教材编写、课程体系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专业建设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外国语学院的工作很大一部分是公共外语教学。她在公共外语教学改革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学院三分之二的教师从事大学外语教学,为全校非外语专业的学生教授外语课。可以说,大学外语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法律人才的外语运用能力。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是我担任外国语学院院长期间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适应我国不断增长的涉外法律人才需求,外国语学院在公共外语的重头大学英语课程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的公共英语教学为通用英语,教师将一般性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目标,以满足日常交际需求。显然,这种教学目标已无法满足涉外法律人才培养需求。因此,学院提升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定位,确立了分阶段、有步骤实现“法律+外语”的卓越法律人才外语教育目标。
第一,率先构建有法学特色的“学术英语”课程体系。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构建了法科特色的学术英语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的建立以学术英语课程建设为龙头、以文化课程和专用英语课程为重点,形成了通用英语与学术英语并重、语言学习与专业知识结合、语言运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共进的多元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切实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我国法学学者在国际法学学术交流中的话语权。学术英语课程体系突显我校法学学科特点,坚持语言运用能力和学术能力两手抓,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教学实践,完成了由“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的成功转型,作为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第三批示范校,积累了丰富的课程改革经验。
第二,面向各院系“法学实验班”需求,量身定制“个性化”外语课程。为使我国法学教育紧跟时代脉搏,中国政法大学开设了“法学实验班”,学制采用4+2的模式,前四年为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后两年为应用学习阶段。大学英语教学在前三个学期完成,既包括基础英语学习,也包括专业英语学习。针对不同法科专业未来涉外职业需求和实验班外语能力培养需求,外国语学院先后为法学院、国际法学院等“法学实验班”、“涉外法学实验班”和“法学(西班牙语)实验班”打造了“专属”的个性化外语课程体系,突破了通用英语教学的局限,开拓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新模式。
第三,以提升课程质量为重心,自主建设配套法科外语教材、教辅。学院组建了教材编写团队,自主研发了“学术英语”核心课程教材《法学英语》。教材的研发弥补了法学专业学术英语教材研发的空缺,对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四,建设外语写作中心,线上学习、线下辅导并重。2016年学院成立了中国政法大学英语写作中心,面向全校师生开放,旨在打造全校英语写作教学、写作服务、写作科研平台。
第五,建设法学教育外语实践平台,为学生打造第二课堂。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呼声下,课堂讨论、辩论等形式逐渐受到重视。然而,这些“虚拟”的课堂活动仍然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为服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学院以提高法律人才的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搭建了多元化的真实外语实践平台。(1)举办学术口头报告大赛,延展法学英语课堂。(2)举办学术论文报告会,体验前沿国际学术交流。(3)举办法律与翻译文化节,敦促学生学以致用。(4)鼓励参与校内外赛事和学术论坛,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5)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提供涉外法律实务训练平台。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从2012年开始创建了以学术英语为核心、以分科英语为特色,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全面采用学术英语课程、学科英语课程和通用文化课程,建立了多元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全面革新了以往传统大学通用英语一般技能训练课程,提前将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所主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课程设置理念付诸于实践,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在课程研发、自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加强课程过程性评价等方面具有开拓意义。
她的思路这样的清晰,历历在目般叙述着。我忽然觉得这哪像是采访啊,她好像在演讲!干练而坚毅!
外国语学院的学科建设是在她担任院长期间从无到有创设的,她重点抓学科建设,这已经形成了外院教学的特色和优势
学科建设对一个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一所学校质量和地位的高度取决于这所学校学科水平的高度。法大外语从1994年招收第一届英语专业起,开始了专业建设,但是仍然没有外语学科。学院如果没有学科建设,学院的发展就只能停留在教学水平,无法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迈进。教师的发展也将受到极大的限制,高水平人才也不可能引进。只有抓学科建设学院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型。深刻认识到学科建设对于学院发展的重要性,全院师生共同努力,2006年学院成功获批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硕士点。这标志着外国语学院的学科建设从无到有的质的飞跃。2011 年又成功获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增设了法语语言文学(法汉法律翻译)、德语语言文学(德汉法律翻译)、俄语语言文学(俄汉法律翻译)四个研究方向,侧重外语法律翻译。这标志着学院的学科建设从二级学科跨越到了一级学科硕士点,形成了以英语语言文学学科为中心,带动学院其他语种的学科发展态势。2014年学院获批以法律翻译为特色的翻译专业学位(MTI)硕士授权点。这标志着学院的学科建设形成了既有学术型学科点,又有专业型学科点,既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又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格局。
法大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特色是培育和发展“外语+法学”交叉学科群,包括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法律语言学)、翻译学(法律翻译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外法治文化研究)、英语语言文学(法律与文学交叉研究)四个学科方向。德语、法语、俄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采取“1+1+1”培养模式,即第一年和第三年在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学习;第二年出国深造。
本学科优势如下:(1)注重交叉学科研究。利用我校法学学科优势,积极开展语言学、翻译学、文学与法学的跨学科多视角研究,打造出鲜明的学术亮点和有潜力的学科增长点;(2)师资团队大多具有外国语言文学与法学的跨学科学术背景,能够开展国际法律语言、翻译与文化领域的创新研究,产出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成果;(3)具有英语、德语、法语、俄语等多语种优势,有活跃的教学研究梯队和丰富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经验,实验室和语料库建设完备,能够提供优质的研究生教育资源。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院的学科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从无到有,从二级学科到一级学科硕士点的设立和发展,形成了从学术型研究到学术型和专业应用型研究并重的格局。期待外语学院的学科建设在不久的将来实现从硕士到博士人才培养的飞跃。
一个崭新的学院,能做到跨越式的发展,这不仅仅是有目标有干劲就够的,还要目标对,方法对,团结合作不走弯路,才会有收获之时的惊喜。
2018年她又赴海外孔子学院任中方院长,在孔院工作的让她感想颇深,责任重大且极富挑战
2018年12月16日,她来到了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任中方院长。当初报考孔院院长时只是想在自己职业生涯即将结束时丰富一下人生经历。没曾想这却是一份责任重大且极富挑战的工作。孔院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孔院院长是孔院工作成败的关键之关键所在,要做好孔院的工作,院长必须是多面手,管理工作的高手、策划活动的专家、财务预决算的能手、志愿者和老师们的大家长、人际交流与跨文化交际的大师、民间外交家。不仅如此,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还要随机应变,见招拆招。为了做好这份极具挑战而使命重大的工作,她和她的团队成员,攻坚克难,一方面大力推广中国文化在当地的影响力,仅2019年1至12月,孔院组织开展了系列文化活动多达88项。2020、2021年因受疫情影响,线下文化活动不得不转为线上活动。这些文化活动推动了中罗文化的交融,促进中罗友谊的发展。文化活动影响力大,引起国内外媒体关注和报道。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罗马尼亚中文教育的本土化发展,组织孔院教师深入调研罗马尼亚中文教学现状,主持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重点项目、委托项目各一项,牵头编写罗马尼亚初中本土中文教材,翻译教育部颁布的《初高中汉语教学大纲》,组织志愿者教师本土化岗中培训,主编出版《罗马尼亚中文教学本土化建设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罗马尼亚中文教育的本土化建设。
她给我翻看着在罗马尼亚举行过的各种孔院活动照片、视频以及老师们给她发来的感恩的信息,字里行间甜甜的表达着感谢她无私的支持和鼓励,给予她们机会、平台甚至资源,让她们实现梦想。
最后,她对于外国语学院未来的建设和发展,也有着美好的期望
对于工作了近四十年的外国语学院,自己职业生涯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学院。她衷心期望外国语学院越办越好!外国语学院正处在一个转型成长的关键时期,重点在于整体性的跨越转型,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确定主攻方向、打造出核心竞争力。大海碧波,百舸争流,希望外语学院在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全体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不断进取,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采访体会
采访结稿之余,思绪满满,我深深地感受到这就是前辈。她个人的优秀,带动了外院的优秀和布大孔院的优秀,促进了法大的优秀。她是一个正能量的人,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没空抱怨,坚持往前走,办法总比困难多。她实际行动做的多,历练了内心强大,对学生和教师,毫不保留的支持和鼓励,帮助她们实现梦想,不求回报。退休不褪色,余热映初心!我相信您会一直爱着法大,即使退休。法大也爱您,政法的往事里清晰地记录下您的成绩!
撰稿人:外国语学院 黄月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