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1日下午,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思践悟·学生干部素质拓展”第二期“学生工作经验分享”主题讲座在昌平校区格物楼115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2021级英语专业本科生、2025级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马荟梓主讲。来自外国语学院的二十名2025级新生学生干部参与讲座。
首先,马荟梓给同学们分享了她的充满汗水与收获的学生工作经历。从大一到大三、再到研一再次接手学生工作,马荟梓深切体会到一路上不仅有令人艳羡的鲜花与掌声,更有数不尽的辛苦。在这段经历中,她收获了许多工作技能,也培养了为人处世的良好心态。
接着,马荟梓给同学们分享了三点工作期间的心得。第一点心得是“君子不器”。她告诉同学们这个词出自《论语》,意思是君子不像器物一样,只有一方面的功能作用。这个词在学生工作中体现在学生干部应当竭力接近通才,尽可能多地去接触和学习学生工作的各个种类和各个方面。她表示,“在实践中求真知”是她可以连续三年留任学生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她分享的第二点心得是“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也是她认为对于提高学生干部个人修为最为重要的四个方面。“毋意”即不凭空臆测,她提醒大家,工作时要从实际出发,要在对工作内容有过了解后再进行分配,不能主观臆断,随意分配;如果管理的部门较多,做不到对所有部门的工作都有所了解,就应该多加听取其他部门负责人的意见。“毋必”,原意为“不无端绝对”,放在工作中就是“不要求一件事情一定要做到怎样的结果”。诚然,做学生工作应该力求尽善尽美,但是当任务难度明显超出同学们的能力范围时,应该及时跟老师沟通,说明大家的难点、痛点,争取机会让大家在能力范围内把工作做到最好。“毋固”,就是在工作中不固执于自己的成见。在工作中,既要知人善任,也要多倾听同学们的想法,善于采纳好的建议,激发大家的创新活力,让每位同学都成为部门发展的推动者。“毋我”,即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生干部不能只做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人,而是要在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的前提下,努力帮助部门内的同学解决问题。遇到难题时敢于迎难而上,起到带头作用,不能逃避。她强调,“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句话也可以跟之前的“君子不器”结合起来理解,即我们在做学生工作时不应该拘泥于各种条条框框,而是要勤于思考、灵活变通,处理好自己跟部门内各位同学的人际关系,并且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家的动力和创新活力,让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工作,激发整个学生组织或班集体运转的活力。
她分享的第三点心得是“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马荟梓认为这是让她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其本意是孔子因少年时家境贫寒,掌握了多种底层劳作技能,延伸一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工作能够锻炼个人能力,这对大家的日后发展大有裨益”。对此,她深有同感。从大一时加入了外国语学院的新闻中心和学委会,到大二成为部长直到后来留任主任,她收获了很多荣誉,但也经历了很多挫折和历练。无论是大一因工作能力未达预期而深感愧疚,还是大二同时留任两个部门难以兼顾学业和工作,抑或是大三面对管理三个部门时的身心俱疲,都让当时的她感到压力山大,但是,这也让她逐渐有了更坚强的内心和更稳定的内核。如果说当年懵懂的她面对工作中的差错还只会自责、内疚,求助于师兄师姐,那么后来的她已经能独当一面地解决掉部长、部员们犯下的错误,并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保证整个新闻中心平稳有序地运转。这种蜕变确实得益于她三年来做学生工作积累的经验以及得到的历练。
此外,她还为同学们带来了其他三位优秀校友的学生工作经验分享。其中,任凯鑫将自己的心得凝练为“实事求是、广开言路、及时沟通、团结合作”,强调做任何事都要用“心”,力求周全,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就是自己最好的招牌;张靖宜则回顾了在外院学委会三年的工作,从培英咖啡到外院建院30周年校友访谈,她在为师生搭建沟通桥梁的过程中,收获了满满成就感,锻炼了组织沟通能力;叶一诺根据三年的工作经验,分享了三点感悟:一是深入调查、抓住关键,用实事求是的方法解决问题;二是提升统筹协调能力,学会全盘规划并善用专业意见;三是始终牢记“办实事、做实在人”的初心,以高度的责任感服务同学与学院。
最后,马荟梓耐心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大家合影留念,活动圆满结束。
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外国语学院团委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张晋藩先生为榜样,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充分整合院内外教学资源,完善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从2019年至今,连续开展百余期主题分享交流活动,已初步形成环环相扣的五环育人体系。“闻道乐群”党员主题教育活动,邀请党政专家引领学生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悦读研学”学术工作坊,邀请专家学者引领学生读经典、抓学业,夯实基础、博采众长;“玉兰心舍”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与心理咨询专家携手引领学生接受、面对成长中的成败得失,用心灵雕琢心灵,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励志勤学,健康成长进步;“学思践悟”学生干部素质拓展,邀请专家学者引领学生将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笃思励学”师生交流培英育才,搭建互动平台,邀请师长、学长分享学习成长经历,促进师生深入交流,因材施教,启智润心,努力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高尚道德情操、扎实理论功底、卓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学生感想:
作为一名大一新生,我很荣幸聆听马荟梓师姐分享学生干部经验。她提出“君子不器”,鼓励我们成为多元发展的通才;强调“毋我”,提醒我们以服务之心投入工作,主动担当、乐于奉献。我从师姐的经历中体会到,成长来自不断尝试甚至犯错,真正的大学生活不、在于课堂知识,更在于实践中锤炼出的责任与能力。师姐的建议朴实却深刻——重视成绩、掌握技能、走出舒适区,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整场分享让我感受到一种温暖的传承。我会带着这些经验,踏实做事、服务同学,努力成为一名有担当的学生干部。
——翻译2501张庆庆
作为大一新生,非常荣幸可以参加这次学生干部素质拓展分享大会,我收获颇多。马荟梓师姐的分享让我也学到了诸多实用技能——端正好自己的心态,习惯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在兼顾好学习成绩的同时,锻炼自己的技能和沟通能力,主动积累经验,向身边骨干请教,始终牢记“服务同学”的初心,在实践中提升自己,让大学生活更有方向与价值。
——翻译2502宿晓琪
作为初来法大的大一萌新,非常荣幸聆听马荟梓师姐关于学生干部经验的精彩分享。以下是我的深刻感悟:一、立足实践,全面了解工作要求 ,提升自己多方面能力以便更高效的完成工作。二、认准定位,学生干部应是热情的服务者,积极担当,乐于奉献,既要立足集体利益,又要兼顾每一位同学的合理需求。三、团结协作,要善于沟通 ,积极与其他班委、各位同学协商、调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
——翻译2501毕静雯
非常荣幸能够参与马荟梓学姐的分享会,聆听师姐的经验后,我很有感触。学生工作与单纯的学习有很大差别,它锻炼我们待人接物、行为处事的能力。现在我刚接触到学生工作,确实存在胆怯与迷茫,但我希望自己能够通过磨砺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褪去青涩,走向成熟。
——翻译2501李怡畅
作为一名大一“萌新”,我很荣幸能够参与这次活动,向优秀的师姐学习工作经验。师姐教会我们,要努力成为一个“全才”,要在学生活动中摆正姿态,学会沟通,习得技能,平衡好学生工作和日常学习,努力走出舒适圈。这些实用的经验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更加坚定了我在学生工作中锤炼自我,在为同学们服务的同时收获成长的信心。在师姐温和而亲切的分享中,我深刻地感受到,这也许就是传承的意义。希望师兄师姐们学业有成,工作顺利!我也会带着师兄师姐的宝贵经验继续前行,践行一个学生干部应该践行的使命与担当。
——翻译2501王梓珊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马荟梓师姐的经验分享会。活动过程中我深有感触:学生工作不仅需要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而且要努力学习技能,尝试不同的工作,习惯走出舒适圈。大学生活不止是学习,还要在这期间学会真诚待人接物,牢记自己学生身份保证成绩的同时也要善于沟通合作。我也将在未来的各种工作中锻炼自我,热心真诚服务同学,发挥自己的价值与作用。
——英语2501李晓晓
师姐一开始就提出这个关键词“君子不器”,即要努力成为通才,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以我的理解来看就是要增强自我内核,提高能力的流动性,不拘泥也不封闭,在学生工作中不断成长,铸就多元化的自我内核。师姐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其中有一点很触动我:那就是毋我,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以服务者的身份投入工作,达到忘我的状态。同时,还要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在同学们积极性不高时,勇当先锋,以此提高学生工作的配合度和效率。然后便是“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从一个小白萌新成长为一个大家可以倚靠的求助的大师姐,这其中必定经历过很多艰难坎坷,不论是对新的陌生领域的接触,还是工作时犯过的差错,其实都是成长的养分,是对内核以及处理问题能力的顶级淬炼。我相信,在师姐的指引下,往后的学生工作,我会以师姐为榜样,提升自我,服务奉献,认真负责,踏实高效,让外院的学生工作更上层楼。
——德语2501 汪晓曼
我十分荣幸参加师姐的经验分享会。从实践中总结出的,在每次工作或错误中总结出的经验是真切的,令人信服的。“君子不器”,学生干部要广发展,成为通才。就像师姐所说的那样,摆正心态,勤于善于沟通,走出舒适圈,面对问题不应逃避,而是应该积极想解决对策。经验都是从0开始的,不必因缺乏经验而退缩。相信我在自身的实践与优秀师兄师姐的引领帮助下,定能为今后的学生工作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德语2501芦默慈
文|任雯慧 段紫怡
审核|许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