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S-CUPL

党政工作

学院新闻

“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暨法律翻译学科建设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外国语学院 2023/09/27 14:57

  2023924日,“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暨法律翻译学科建设高端论坛在中国政法大学海淀校区成功举办。论坛以法律翻译学科的前瞻性发展为核心议题,对法律翻译在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推动涉外法治建设、提升法治国际传播效能、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中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讨。来自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司法部司法协助交流中心、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翻译研究院、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人民日报》《中国翻译》等单位的领导和知名专家莅临本次论坛,为法律翻译学科建设与涉外法治建设融合发展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我校出席论坛的有马怀德校长、时建中副校长、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王志永副处长外国语学院全体院领导、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教师。论坛由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国强教授主持。

  

嘉宾致辞环节,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校长马怀德教授代表学校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回顾了中国政法大学对法律翻译学科特色发展的探索,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特别是服务“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与成果。马怀德指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涉外法治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培养高素质法律翻译人才、加强法律翻译学科建设对于完善涉外法治工作整体布局具有重要作用。希望与会专家学者深入交流研讨,汇聚智慧、碰撞思想,为推进涉外法治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教授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法律翻译是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一张名片。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法律翻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法律翻译学科建设恰逢其时。学院在“外语+法律”交叉学科建设、“外语+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长期积极的探索,为法律翻译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起到了引领作用。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张首映从落实我国对外传播实效的角度,强调国际传播中平台效应的重要性。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需要涉外法治建设者不断创新思路,提升法律翻译的精准性和时效性。要不断扩大传播效应,形成对外传播的新发展格局。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具备了高水平法律翻译师资队伍,多语种法律翻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期待外国语学院能为构建中国对外法治传播话语体系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党总支书记、院长黄玉龙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就涉外法治建设做出的重要指示。黄玉龙院长表示,翻译工作在中外文明交流当中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国家法律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光荣历史使命。中国外文局翻译院期待在培养高水平法律翻译人才、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等领域与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开展广泛的合作。

致辞环节结束后,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清教授就学院法律翻译学科建设情况作专题汇报。张清院长介绍了我国法律翻译人才的发展现状,提出翻译学科应当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发展,专注培养高质量法律翻译人才。张清院长从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和培养机制等方面介绍了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为法律翻译学科建设所做的工作,并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等方面分享了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关于未来法律翻译专业人才建设的构想,力争培养出能够服务国家战略、参与全球治理的高端法律翻译人才。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专家委员、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法连教授围绕“如何讲好中国法治故事”这一主题做了报告。他指出,法治传播是实现精准传播的核心环节。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力塑法治中国形象,是切实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关键。张法连教授系统解读了法律外语和法律翻译的丰富内涵,并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强调了“国家法律翻译能力”建设的重要性。他表示,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离不开法律外语和法律翻译。张法连教授就法律外语的学科归属和专业设置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并总结提炼了法律外语和法律翻译学科建设对于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推进国际法治能和有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重大意义。

在校外专家发言阶段,受邀嘉宾就本次论坛主题积极建言献策(按实际发言顺序)。

大连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常俊跃教授表示,外语学科的人才培养是法律英语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他从“明目标”、“固根基”、“通中外”、“强实践”和“主特色”五个方面阐述了法律翻译人才的培养重点,强调应当有针对性地培养精通英语和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并充分肯定了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在法律英语学科特色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院长苗兴伟教授表示,在当前“讲好中国故事”的大背景下,“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对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苗兴伟教授从基地建设和课题设立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法律翻译学科发展可依托校内外平台和特色学科资源,围绕具体表达内容思考中国法治故事独特的叙事框架,创新话语形式和结构,积极引领中国法治话语体系建设和研究。他表示,在对外话语传播体系建设中,只有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方能进一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综合性、全方位地展示依法治国的丰富内涵。

黑龙江大学原副校长严明教授从法律翻译的学科定位、国家翻译能力建设、中国法治故事的国际传播需求三个方面对法律翻译学科的发展目标作了剖析。他表示,翻译学科建设是国家翻译能力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中国法治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途径。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应该以法律和翻译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在人才培养上统筹实践导向和创新发展,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法治交流,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塑造法治中国形象,促进全球法治文明的交流互鉴。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主任赵军峰教授强调了高端法律翻译人才在我国涉外法治建设和法治国际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法律文学为切入点,围绕翻译的国家性和翻译国家队的建设展开探讨,并就法律文学翻译的适格性问题进行了深刻论述。他表示,法治故事的国际传播应当综合考虑法律语言的文学性、历史性、民族性、抽象性,明确法律语言规范,打造高水平法律翻译专业人才。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院长高永伟教授认为,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法律翻译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等多角度分析了法律翻译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条件。高永伟教授指出,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可以从法律话语体系建设着手,有必要做好法律翻译术语研究、辞典编撰等工作,以夯实学科发展基础。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六研究部巡视员刘亮主任从“中国概念”、“中外有别”、“中外融通”三个关键词出发,对中国故事在当前国际传播中的体系性发展进行了剖析。他指出,只有做到精准翻译法律专业术语,充分理解中外法律文化内涵,才能在中外不同的语境中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刘亮主任对中国政法大学“外语+法律”交叉学科融合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期待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为全国法律英语学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司法部司法协助交流中心孙勇司长从实务的角度对法律英语学科建设进行了展望。他指出,法律翻译作为中国法治故事走向世界的桥梁,应当重点关注翻译内容的传播策略、传播力度和传播实效;一方面应当进一步加大学科宣传,普及学科内涵,另一方面要发挥人才聚集效应,推动法律翻译学科高质量建设,形成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

中国翻译研究院秘书长《中国翻译》主编杨平对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外语和法律翻译学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予以高度认可。杨平主编从专业特色优势、实践应用、服务国家与社会需求三个方面对法律翻译人才未来的培养工作进行了分析。她指出,在新文科背景下,高层次法律翻译人才应当具备坚定的政治品格、扎实的专业能力、娴熟的翻译技术和宽阔的国际视野,有机融合外语能力和法律知识,实现学科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曾艳钰教授表示,专业型法律翻译人才的培养工作有必要处理好研究与应用的关系。当前应积极推进法律英语专业建设,发挥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科特色与优势,进一步落实专业型人才的本硕博贯通培养。最后,曾教授对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法律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规划和人才培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作出展望。

在总结发言阶段,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赵刚教授就论坛各方专家对法律翻译学科建设的发言作了简要回顾,高度肯定了此次论坛对于法律外语和法律翻译学科发展的重大意义。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促进中外法治交流与合作归根结底需要依靠人才。他从学科体系、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等角度深刻凝练剖析了法律翻译学科建设和法律翻译人才培养对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重要意义。赵刚教授表示,外语学科应当坚定自信,结合对接国家战略、学科融合发展、对外传播实践等多重要素综合考量,培养不同层次的法律翻译人才,助力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教授回顾了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发展历程,对学院在发展方向、目标定位、路径选择予以充分肯定,并对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予以高度评价。时建中教授从国家发展、法治人才培养的本质需求的视角,进一步明确了国际交往中涉外法治人才应当具备的必要素质,提出外语学科和法学学科应当共担时代使命,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本次论坛对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高层次法律翻译人才和“外语+法律”复合型人才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论坛由中国政法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外国语学院共同主办。

 



                                       文字:博士生王诗妍、博士生王琳

                                       图片:尹建峰、黄月芬

                                       校审: 叶桥、马晓宇

                                       审定: 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