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于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http://newspaper.cupl.edu.cn/index/article/articleinfo.html?doc_id=9257
于中华,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所教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教学质量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曾获得各级各类奖项如下∶2003—2005年度中国政法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5—2006\年度外国语学院优秀教师、2005—2006年度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006—2007年度外国语学院精品课程、2007—2008年度中国政法大学优秀教师、2009—2010年度中国政法大学优秀教师、2010—2011年度中国政法大学优秀实习指导教师、2013—2014年度共青团中国政法大学 "青年之友 "、2013—2014年度法大人物、2014—2015年度中国政法大学 "教学特别奖 "、2015—2016年度中国政法大学优秀班主任、2016—2017年度外国语学院优秀共产党员、2019—2020年度中国政法大学教学优秀奖、2019—2020年度中国政法大学青年名师。
很荣幸有机会在今天与大家分享我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所学收获。今年我们迎来了党的百岁生日,也迎来第三十七个教师节。有国才有家,有党的领导,才有人民教师受人尊重的地位。对于这份来之不易的尊重,每一名教师都应该珍惜、更应该全力回馈。
从2004年入校,我已经在政法大学走过17个春秋冬夏,不大的三尺讲台,几十双求知的眼睛,让我由衷敬畏。每每走向讲台,我都会想起韩愈所写"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答疑解惑 引领心智
高校教师,不再与学生朝夕相处,更多地是在有限时间里高效地传递知识、启发思考、引领心智。教育是左右觉悟的根本,而一个民族的心智关乎这个民族的存亡、荣辱。
曾有一位学生向我提出质疑∶为什么要学英语文学?为什么要了解欧洲文化?我说∶"读文学并不是读故事看热闹,透过文字,我们更应该感受其背后潜藏的文化力量、宗教元素,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及各自的行为动机,理解国与国之间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读战争文学,可知世界大战爆发的必然性;读《动物农场》可参与对国家体制的讨论,读《蝇王》可深入人性善恶,阐释人类文明发展受阻的人为原因;读《白鲸》可警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破除内心对大自然的征服欲。每一部经典著作,都是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都是中西文化得以交流的圆桌。"当代大学生应该保持观察世界的大视角,大格局,加深对中国、西方乃至整个地球村的理解。一个学期之后,这位学生在去厦大交流之前对我说∶"老师,我从您这里学到了非常有深度的东西,我真的舍不得离开您的课堂。"听到此处,我倍感鼓舞。
休戚与共 亦师亦友
走下讲台,教师应该是学生温暖可亲的朋友,可以信赖,可以解惑。高校学生,很期待和中学时代一样,随时得到师长的关注和爱护,而自主的生活方式又逼迫他们独立成长,有些学生因此面临一些心理问题,亟待解决。有一年考研日临近前接到大四学生电话,我的老班长竟有了轻生的想法,我耐心与她商讨可行的解决方案,并相约共同期待考研成绩。她终于释怀,投入战斗。回味整个事件,有后怕,也有宽慰。我也曾给一个不自信的学生写过邮件鼓励她说∶"我的家庭背景和你比较像,童年和少年时期都生活在拮据中,但这不该阻止我们成长的步伐,不如把过去的苦难当成一种生活的馈赠。有话随时跟我说,多沟通,别憋在心里。"每次落款一定是"祝好,中华"。从那以后他们便亲切地称呼我为"中华姐姐"。14年我获选法大人物时,学生们也曾把我比作"朴实无华的白玉兰"。我还记得,很久以前,和带了一年的学生即将分别时,学生集体给院里写了联名信要把我留住,让我感动不已…….这些回忆无时无刻不温暖着我,激励着我,在为师解惑的道路上与学生休戚与共,亦师亦友。
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启发思考,更要引领与陪伴,在学生孤立无助时给予援助和慰藉;@在学生有所成就时,给予认可和鼓励。学生终有一天会走出校门,以扎实的功底、坚强的意志、乐观的心态,面对社会,组建家庭,培养出更加积极优秀的下一代。少年强则国强,优秀品质的代代传承就是人才培养的从长计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在于提升人的境界,范希文"忧""乐"二字尽见其学识存养,而今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要求我们每一名教师都成为道德高尚、学识精深、心存仁爱的长者。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师职业的根本目标,是我们要倾尽所有去做的事情,可谓任重而道远。希望自己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用自己的全部心力服务于祖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一名问心无愧的教师!(内容来自“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讲述我的育人故事活动 摄影/郭宏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