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日,中国政法大学第九届“外国文学青年学者高端论坛”以腾讯会议和哔哩哔哩直播的形式在线上成功举行。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京内京外各大高校外国文学方向的青年知名学者,从文学与老年学、文学与生态、文学与法律、文学与医学、文学语文学、文学与政治、文学与科学、文学与技术等多个跨学科视角共同探讨当今外国文学研究的前沿与动态。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磊担任全场主持。
开幕致辞
论坛开幕式上,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王敏、科研处处长林华、外国语学院黎洋书记与张清院长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王敏副校长首先代表中国政法大学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祝贺论坛召开。她强调了外国文学跨学科研究范式的重要性,提出应推动科技、社会学、生态学等领域与文学研究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新的研究范式。同时也要增强国际视野,通过与世界学术同行的交流互鉴提升自身的学术影响力,以文学为桥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她期望通过专家学者的智慧碰撞与青年才俊的积极参与,将本届论坛办出水平、特色和实效,助力外国文学研究的繁荣发展。
致辞中,林华处长首先对校内外专家学者对外国语学院,以及外国文学学科的长期支持表示了感谢。他高度赞赏外国文学青年学者高端论坛能够持之以恒地连续举办九届,并形成品牌效应的坚持与努力,肯定了论坛对学科建设和青年学者成长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且期待接下来外国语学院持续打造论坛品牌的同时扎根中国大地,坚守中国问题意识,回归本土。
黎洋书记提到“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她通过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及新文科建设的指示,强调外国语言文学在增强文化自信、服务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使命。外国语学院依托学校法学优势学科,积极推动外国文学+法律、外国文学+音乐等交叉领域的深入探索,着力打造具有法大特色的外国文学研究高地。本次论坛旨在打破学科壁垒,激发思维碰撞,推动外国文学研究从单音独奏走向多元共鸣,既是对新时代对人文社科发展新要求的响应,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号召的积极践行。
张清院长在致辞中指出了数字时代学术对话的意义,倡导学者在跨文明交流中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开放包容,守正创新,以文载道,以文传声,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接着,她对青年学者提出了几点期许:首先是深耕与融合,精读文本的同时拓展跨学科视角,实现知识生产的真正创新;其次是坚定立场,以中国视角出发解读异域文本,在文明互鉴中坚守学术主体性,避免成为西方理论的注脚;最后是现实关切,将文学研究转化为回应时代命题的思想资源,实现人文精神的当代转化。
专家介绍
在与会专家正式发言之前,张磊副院长对十位主题发言嘉宾和三位点评人逐一做了简要的介绍。
主题发言1
北京语言大学胡俊教授在上午的发言中,以日裔美国作家山下凯伦的小说《穿越热带雨林之虹》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该作品如何借助魔幻现实主义叙事,揭示全球化语境下本土经验与算法社会之间的张力与冲突。胡教授聚焦于小说中巴西土著人物“马内”所承载的本土知识体系,分析其如何在美国企业家JB所代表的算法逻辑侵蚀下逐渐被消解,并最终引发生态灾难。她指出,文学在此具有不可替代的反思价值:通过叙事实验,小说不仅暴露了算法理性在认知与治理层面的局限,也为我们重新关注第三世界生态正义、以及那些不可被量化的生命经验提供了重要的伦理启示。
主题发言2
四川外国语大学龙丹教授从老年学批评视角出发,对王尔德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中青春与衰老的二元结构及其文化建构机制展开分析。她指出,道林·格雷对青春画像的迷恋与对衰老肖像的拒斥,构成了一种拉康式的镜像认同异化,深刻揭示了维多利亚时期以青春为理想、将老年污名化为道德与生理衰退的年龄意识形态。这种年龄偏见不仅被当时的医学话语所强化,也通过如济贫院等制度实践,将老年人边缘化为社会负担。她从年龄叙事角度重审王尔德的经典文本,在呼应全球老龄化现实的背景下,主张文学应挑战衰退论式的老年表述,积极探索非歧视性的生命阶段想象。
主题发言3
西南政法大学曾早垒副教授运用法律与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对《威尼斯商人》中“一磅肉契约”所体现的法律形式主义困境进行了深入剖析。她借助福柯的规训理论,揭示法庭如何通过空间布置与司法仪式展演权力将身体纳入规范性秩序的掌控之中,从而批判法律系统对人性差异与具体语境的排斥。在此基础上,曾教授通过比较中西方法律传统,尤其是西方形式理性与东方“情理法”观念之间的差异,进一步反思当代智能合约与算法裁判中技术理性可能带来的风险。她强调,当法律运作过度依赖形式化与自动化机制,忽视个案中的实质正义与人文关怀,便可能重复《威尼斯商人》中所呈现的司法异化问题。
专家点评1
在三位发言嘉宾精彩的汇报后,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陈红薇教授做了精彩点评。她首先肯定了三位学者研究的创新性、前沿性与跨学科视野,强调深耕经典与时代议题结合的价值。在她看来,胡俊教授的“算法批判”体现后殖民与生态研究的融合;龙丹教授的“文学老年学”将经典文本与老龄化社会议题相结合,开拓了年龄批判新领域;而曾早垒教授的“法律人文主义”则通过法律与文学对话揭示法治的永恒困境,也为智能时代提供了历史镜鉴。最后,陈教授建议青年学者在深耕领域的同时也要保持问题意识,关注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主题发言4
北京科技大学范一亭副教授从比较文学与理论旅行视角出发,探讨了《管锥编》中西文语料的引用实践与钱锺书所构建的世界文学图谱。他指出,钱锺书在《管锥编》中采用的碎片化引文与拼贴式写作,在方法论层面可与本雅明的“星丛”理论相呼应,二者皆致力于打破线性体系,以非总体化的方式组织知识与文本。范教授将《管锥编》(第一卷)中的引文归纳为十五组主题星丛,以此揭示钱锺书如何通过横向贯通与跨学科并置,将西方语料纳入中文多重诠释框架,并将非文学材料转化为文学话语的组成部分。
主题发言5
内蒙古大学魏莉教授以加拿大土著文学与文化复兴为研究对象,重点剖析了其中蕴含的政治诉求与理论转向。她指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降的土著文学运动,已逐渐从文化身份的复苏转向二十一世纪明确的政治复兴,在这一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左翼土著知识分子的影响尤为显著。魏莉教授以早期诗人为例,说明其诗歌创作如何被后世重塑为反抗殖民的文化先驱。通过融汇历史学中的社会主义思想传播、政治学中的土著主权运动以及文学批评的理论工具,魏莉教授揭示了文学文本不仅是文化表达的载体,更是参与政治抗争、推动理论建构的重要媒介,从而在跨学科视野中深化了对土著复兴运动的理解。
主题发言6
河南工业大学黄辉辉教授以帕特·巴克的《重生三部曲》为核心案例,解析了一战时期“炮弹休克症”士兵在医学凝视与战争机制交织下的身体规训与伦理困境。研究指出,英国军方医学话语在实践中逐渐从“神经损伤”的生理解释转向“道德缺陷”的污名化建构,这一转变暴露了战争机器如何通过医学路径实现对个体生命的系统性异化。黄教授进一步阐明,小说通过症候学叙事策略再现了被官方历史所遮蔽的战争创伤,使文学成为反凝视医学权威、重构创伤记忆的伦理场域。
专家点评2
在三位学者的发言结束后,深圳大学刘岩教授进行了学术评议。她首先指出三位研究者均展现出跨学科的方法论自觉,通过融合文学与哲学、政治学、医学等领域的理论资源,有效拓展并挑战了传统文学研究的边界。在理论工具方面,刘岩教授特别肯定了范一亭副教授对本雅明“星丛”概念的借用、魏莉教授对“全球南方”理论视野的引入,以及黄辉辉教授对文学症候学分析的运用,认为这些理论视角不仅切合各自的研究对象,也体现出文学批评在当代的理论活力与阐释潜力。最后,针对未来研究的可能路径,刘教授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主题发言7
湖南师范大学刘白教授以19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科技书写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狄更斯与乔治·艾略特等作家对工业技术进步所引发社会问题的文学反思,并阐释其与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批判思想之间的理论契合。刘白教授指出,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生动呈现了科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双重异化效应。这种系统性异化不仅扭曲了人性,更引发道德秩序的瓦解与社会犯罪的激增。两者的对话揭示了一个共通的批判视野:在资本主义框架下,科技的所谓进步往往以道德与人性为代价。这种文学与理论的互阐,不仅深化了对19世纪工业社会的理解,也为反思当代科技伦理提供了历史镜鉴。

张磊教授点评
中国政法大学张磊教授在点评中肯定了刘白教授的研究,认为她巧妙地将文学文本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对话和互证,特别是围绕科技工业化带来的异化问题展开分析,这不仅展示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对文学的影响,也体现了文学叙事如何反映马克思主义思想。
主题发言8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李素杰教授系统梳理了生态批评的理论演进脉络,并对其中的美国中心视角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她首先厘清了“生态批评”与“生态文学”“自然文学”等概念的区别,强调生态批评本质上是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视角,而非特定文类。接着回顾了生态批评自1990年代确立以来经历的四次重要浪潮,指出其研究范式已实现从荒野书写到城市环境、从人类中心到环境正义的转向,并进一步拓展至动物研究与物质性研究。此外,她还指出了美国主导的生态批评存在的局限性,这一反思为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生态批评框架提供了重要路径。
张磊教授点评
中国政法大学张磊教授首先赞赏了李素杰教授在当前学术思潮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在一个专业领域持续深耕多年的坚持精神,肯定了其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的全面把握,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极强的学术敏锐度和责任感。张教授指出,研究中对于生态批评概念和发展脉络的梳理,对不了解该领域的同学带来极大的帮助。
主题发言9
北京工商大学史岩林副教授通过小说《零K》探讨了人文主义与后人文主义两种思想范式的冲突与碰撞。研究指出,小说中儿子杰弗里代表了传统人文主义立场,坚持身心统一的生命观,强调生命的尊严与独特性。与之相对,父亲罗斯则体现了后人文主义的取向,主张借助技术超越肉体的有限性,以此回应死亡所带来的存在焦虑。史岩林副教授进一步提出,德里罗在小说中最终倡导的“批判性的后人文主义”主张在借助技术应对生态与生存危机的同时,必须审慎守持人类的伦理边界。这一理念旨在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寻求人类与非人类存在之间的共生可能,为技术时代的生命伦理提供了具有建设性的文学思考。
张磊教授点评
中国政法大学张磊教授肯定了史岩林副教授的发言聚焦于德里罗作品的独特价值,指出通过技术、人性与社会的深刻反思,其作品成为理解后人类时代复杂性的重要窗口。
主题发言10
中央财经大学马特副教授系统梳理了美国“荒野”概念的历史流变及其在后现代语境下的理论重构。她指出,这一概念自17世纪以来历经了多重演变。随着后现代理论的兴起,传统荒野观所依赖的“纯粹自然”与“无人涉足”预设遭到根本性质疑。为超越这一理论困境,她提出将研究重心从作为实体的“荒野”转向作为特质与过程的“野性”。野性不必依存于遥远边地,而可内在于城市、科技与文化系统之中。借助诗人加里·斯奈德所提出的“一体世界”观,马特主张打破人类与自然的传统二元对立,构建一种更具包容性与整合性的后现代生态话语,从而在观念层面实现从隔绝的“荒野”到共生的“野性”的范式转型。
张磊教授点评
中国政法大学张磊教授对马特副教授的学术分享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其在生态文学领域,尤其是城市生态批评方向的研究具有突出的时代意义与学术价值。张磊教授进一步强调,在非外语类高校的学科建设过程中,既需敏锐回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亦须持守学术本真,这一平衡在当前背景下尤为珍贵。他认为,马特老师对美国“荒野”概念从早期生成到后现代理论重构的系统性梳理,体现出了清晰的学术史意识与理论洞察力,这一点值得大家关注与借鉴。
圆桌论坛与互动
在互动讨论环节,各位参会者积极提问,众位发言嘉宾对其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一一作答,并展开进一步的讨论。至此,中国政法大学第九届“外国文学青年学者高端论坛”圆满落下帷幕。

顺利闭幕
本届论坛推动了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其他高校及研究所的学术交流,也提升了外国语学院教师的科研能力,开阔了学术视野。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未来外国语学院也将再接再厉,继续办好外国文学青年学者高端论坛,使其发展为外国语学院的一项重要传统,为我国的外国文学和文化研究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