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第五届“外国文学青年学者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信息来源:外国语学院  发布日期:2021-11-25 10:23  浏览次数:

20211120日,由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的中国政法大学第五届外国文学青年学者高端论坛以腾讯会议和哔哩哔哩直播的形式在线举办。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高校或科研机构外国文学方向的青年知名学者应邀齐聚线上,以外国文学研究的跨学科视角为主题,深入探讨当今外国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前沿与动态。来自全国近五十所高校的师生参加了此次论坛并积极参与了相关讨论腾讯会议观看人数234人,哔哩哔哩直播在线人数3600多人。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磊教授全场担任主持人。

 

会议伊始,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常保国教授为此次论坛致开幕辞首先对论坛的隆重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简要介绍了外国语学院的发展历史,对外院的重要作用及取得的成就予以肯定。他指出,重逻辑分析不同,文学研究具有独特的意义,文学教育对于人才培养是不可或缺的。最后,常校长表达了他对外国语学院积极建设人文法大的期待,并预祝此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随后,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国强教授代表外国语学院为此次活动致辞他首先对各位嘉宾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他指出外国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已成为新趋势在后疫情时代,如何整合已有的研究路径,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是研究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李书记期待各位学者在会议上各抒己见热烈交流,带来一场思想上的交锋最后他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上午九时,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磊教授对十位发言嘉宾和三位点评人逐一做了简要的介绍。

随后,十位与会专家分别发言,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会师生共享。首先,来自清华大学的王敬慧教授以布克奖小说中四本南非作家的作品为基础文本,将其作为探究南非过去四十年后殖民历史的四个取景框,以纵向对比的研究方法观察南非在文本中的建构,并试图对特色鲜明的南非写作进行主题提炼。王教授聚焦于种族隔离恐惧诺言和土地所有权四个方面,指出爱对于消除种族仇恨的重要性。

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范一亭副教授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达洛威夫人》(1925)与《倾城之恋》(1943)中的“传奇”伦理进行了分析。指出克拉丽莎·达洛威和白流苏等人的爱情故事与日常生活再现了战争下传奇与反传奇的一曲微茫,同时他聚焦于战争中生命的动荡不安、危机中善的脆弱性以及作为政治情感的爱的救赎,进而指出两位20世纪上半叶的作家在探究人类的痛苦与屈辱的同时,揭示并再现了罗蒂式社群层面上的道德进步论及罗蒂式浪漫主义的“传奇”观。范教授考证详实的理论分析与激情澎湃的演讲风格给参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来自西南财经大学的肖庆华副教授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以情感为维度,梳理出“羞耻”的三副面孔: 恐惧、焦虑和孤独。通过深入解读多丽丝·莱辛三部都市小说中的老年女性形象,探讨“羞耻”与老年女性的关系,从而揭示出的本质即是主体的分裂及在他者目光注视下的主体对象化。

在三位发言嘉宾精彩的汇报后,来自延边大学的朴玉明教授进行点评。朴教授总结王敬慧教授的发言主要围绕布克奖非洲文学的互文性展开,对于如何学习和研究非洲文学具有较大启发王教授以独特的故事讲述视角,表达出白人女孩的纠结和赎罪感以及充满希望的黑人人群。范一亭副教授则主要集中于中英作家的比较,以广阔的研究视角,在理论家和作者之间建立了连接。而肖庆华副教授的发言主要聚焦于莱辛的生命书写,通过莱辛的三部作品呈现了老年女性的羞耻书写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当下,这一主题值得研究者的重视与深思。

随后,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朱小琳教授聚焦道格拉斯自传的内在矛盾,从历史的维度剖析道格拉斯自传中的真实性与虚构性、政治性与个人成长,从文化记忆的视角对道格拉斯自传的内在冲突及意义进行新的阐释。

来自郑州大学的张莉教授以女性主义为视角,分析了美国左翼女性文学中共同体的“姐妹情谊”在她看来,“姐妹情谊”的构建依赖于女性的同一性,而这同一性的形成又要求其跨越国家、种族、阶级、甚至性别的界限,在世界主义的视阈下团结合作、互相关照,走向跨越与联合,联结成多元文化聚合的命运共同体。

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李莉薇教授通过解读长崎“唐馆”演剧图,结合江户时代大量流传至日本的明清戏曲小说文本对中国演剧在日本的传播进行分析。李教授指出近世中国形成的新的通俗文学、通俗文化给日本近世形成的町人文化提供了新的养分,带来了新的刺激,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三位分享嘉宾精彩的汇报后,来自深圳大学的刘岩教授进行点评。刘教授指出朱小琳教授的研究重点是道格拉斯三部自传中的矛盾之处,自传对于非裔作家具有典型性,而奴隶叙事是把握朱教授分享主题的重要角度。研究者在研究传记时,不能简单地把传记中的“我”当成主人公,要注意从历史的维度来分析和研究传记。张莉教授以左翼女性文学的作品为切入点对“姐妹情谊”进行分析。此概念的提出具有非常清晰的历史语境,张教授举的例子也体现出“姐妹情谊”在不同时期的差异。由于不同时期女性对于群体的认识处于变化发展中,“姐妹情谊”的悖论和局限性体现在女性群体内部的差异也难以被消除。而李莉薇教授通过大量长崎“唐馆”图的例证,说明了江户时代中国商人的文化活动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这种追溯中日文学与文化的相遇和互渐,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文学内涵。

下午,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李松睿副研究员首先进行汇报。李研究员从古希腊时期的一次绘画比赛引出了他此次分享的主要内容:现实主义到底应该无限接近生活,还是应该通过现实的表象去捕捉其内在精神?他以巴尔扎克的《玄妙的杰作》为出发点,从三个角度探讨了现实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一,将文学与现实隔绝开来,并以文本中主角的悲剧为例证阐述这一观点;二,从绘画艺术着手,现实与文学之间的界限是可以被打破的;三,深入文本,对两个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进行探索,以求人物内心的真实。最后,他指出,这个问题并无确切答案,但巴尔扎克通过《玄妙的杰作》为读者们提供了继续思考的路径与角度。

随后,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余静远编辑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试图探究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尔纳的新作《来生》中的历史书写。从作者的背景和经历出发,指出:这部作品在适应传统的同时,也融合了潮流。作为一部探究东非人民战后创伤的作品,《来生》对当代欧非所面对的问题进行了回应,具有对“现在”的明显指向性。最后,还探讨了作品中体现的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为参会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来自闽南师范大学的王羽青教授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究大卫·马梅特《美国野牛》中的异化人格的体现。首先对作家及作品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异化理论的历史发展进行了阐述。随后,就异化理论中的异化人格的自私排他、金钱崇拜、交换原则对文本人物和情节进行了详细解读。最后,他总结道,只有充分重视异化的根源和影响,才能消除异化的负面影响。从社会心理学视角下进行的文学研究也进一步丰富了文学作品的社会内涵。

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张玉敏博士以文学与医学为视角,通过分析于娟的《此生未完成》,试图探究叙事医学的发展图景。张博士对叙事医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进行了简单介绍,指出:医学的特征与文学的特征有其重叠之处。她认为,叙事医学站在医务工作者的角度探讨如何帮助其提高其叙事能力关注倾听患者、理解移情患者,再现患者经历,书写平行病例。医务工作者要与患者共同努力以改进医患关系,提升医疗人文水平。随后,张博士对《此生未完成》中乳腺癌患者的叙述进行了文本分析指出这种女性言说为患者自我反思和人类活动提供了空间这部作品中对叙事医学的呼唤以及作者对自己女性身份的反思,引发了读者对人性和生命价值的反思。

四位发言嘉宾的汇报结束后,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张磊教授一一予以点评指出,李松睿副研究员为我们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风格提供了一个较为可行的思考方向,即以文本中具体呈现的文学现实为出发点,融合个人解读,以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余静远编辑谈及的格尔纳新作则充分满足了读者对后殖民主义写作的固有期待,作者对自己的身份和所处的场域都有清晰的认识,并在其作品中很好将这些因素与历史相结合。但同时,这样的写作也不仅让人质疑:这是否说明格尔纳更多地是一位填补历史空白的历史学家,而不是一位在叙事角度上启发读者重新思考现状的小说家?王羽青副教授借助异化理论对《美国野牛》进行了非常细致清晰的解读不过,单一、单人的理论框架是否与文本细读的衔接太过机械?有无可能从更细致、更多元、更多层次的理论维度增加文本分析的合理性?张玉敏博士对叙事医学的解读引起了听众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当然,文学与医学的跨学科研究在可操作性上仍然有较多困难毕竟,大多数读者难以真正从医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过,叙事医学的研究还是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让患者学会如何关注自己以及如何生活。

在发言嘉宾与点评嘉宾相继分享观点之后,论坛进入提问与互动环节。与会者与发言人围绕论坛的主题及相关研究方法进行了热烈的延伸性讨论。

王羽青教授针对“如何看待异化理论的内在矛盾”的提问进行了回答。他认为,我们首先应该肯定这种矛盾的存在其次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减少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辩证地解决矛盾。张玉敏博士针对“叙事医学如何帮助患者发声以建立更有人情味的医患关系”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认为,平行病例的共同记叙或许可以成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共同叙述能使医患更好地实现共情,增加医患之间的了解与包容,以建立更有人情味的医患关系。朱小琳教授也回答了关于“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如何把握历史的真实性和文学的虚构性”的问题指出,首先必须认识到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作品,其中必然包含作者的主观性创造同时,文学作品虽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所以要对生活有一定的把握,以在文本分析过程中实现思想性和审美性的平衡。

本届论坛推动了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其他高校及研究所的学术交流,也大大提升了外国语学院教师的科研能力,开阔了其学术视野。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未来外国语学院也将再接再厉,继续办好外国文学青年学者高端论坛,使其发展为外国语学院的一项重要传统,为我国的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