锵锵七人谈——行业特色型大学外语教师科研发展的“破”与“立”活动顺利举行

信息来源:外国语学院  发布日期:2020-05-07 10:13  浏览次数:

 

202053日下午1400,由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发起的“锵锵七人谈——行业特色型大学外语教师科研发展的‘破’与‘立’”活动于线上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磊教授主持。围绕当今行业特色型大学外语教师科研发展的相关问题,七位行业特色型大学外语学院/语言与传播学院主管外语科研或研究生教学的副院长展开了真诚的激辩和探讨。

说明: b7e66cf500ba1385ad8e1d323e3ce4c

活动伊始,张磊教授对到场的对谈人与嘉宾点评人逐一做了简要介绍。参加对谈的分别是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朱小琳教授、华东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宋丽珏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郝运慧副教授、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袁周敏教授、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曹志建副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范一亭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磊教授,担任嘉宾点评人的分别是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清教授与华东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余素青教授。

说明: ef09f372482c7cca175b634dfd3ef80

接下来,张磊教授就本次活动的性质、宗旨、目的、与谈原则与议程做了简要说明。随后,本次活动进入以下四大版块的自由讨论环节,七位与谈人围绕四个核心问题展开热烈探讨。

话题一:行业特色大学的外语教师该如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入主流、创特色”?

宋丽珏副教授首先援引自身经历,着重从语言学与法学的跨学科研究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在她看来,不论是语言学还是法学,都有着很强的学科特征,在研究体系和研究方法上差异较大,在两者融合的过程中找到平衡点尤为艰难。在进入跨学科领域当中时,应从宏观框架上先了解对方学科的特征。譬如,在语言和法律的融合中,她倾向于推荐大家从研究角度较为宏观的法理学或法律史入手,这样有助于跨学科学者在更广范围中找到自己的知识框架所对应的映射点,从而锁定自己在跨学科研究中的切入点和自身兴趣之所在,实现进一步的融会贯通。

说明: fec4bf6037a21da7542ac7fcb2056d7

朱小琳教授认为在关于专业和学科发展的探讨中,需要秉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一原则。她首先思考了“主流”、“特色”的定义。社会所定义的行业特色类院校通常结合行业内部形成了优秀学科群,这便是该校的“主流”。而“特色”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从青年教师个人发展角度来看,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取得学术上的创新与成就,同时为学校相关学科做出贡献,是目前的一个共通性问题。为了实现跨学科而强行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其他学科结合的这种追求“特色”行为并非明智之举。青年教师应当结合自身的学术兴趣和探索点创造研究上的空白点,从而实现新的学术增长点,并为学校做出贡献。其次,从学院发展角度来看,由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具有很大的跨学科研究空间,学院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善”加培育,即结合学校优势和自身特点培养出优秀的学术团队。与此同时,她也强调应尊重并鼓励青年教师的多元化发展。

说明: dc22fe710635e9412f7b01e90b03208

袁周敏教授的观点为主流夯根基,特色创发展。他首先从学位的角度对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主干课程中外国语言文学核心课程进行剖析,并有力指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外语学科从未离开过主流。其次,袁周敏教授从历史角度对外语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再次强调:我们从未忘记过主流,也从来都不忘记添加特色,一直在深入主流、融入特色。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外语学科出现“外语+”的复合型发展趋势。譬如,商务英语和翻译两个专业逐渐从主流中分离出来,并成长为新的特色学科。这就是外语学科中利用“特色”来创发展的典型案例。接下来,他就个人层面、学校层面、学会层面可以采取的举措提出了相关的思考与建议。

说明: 17cda87a76de66bc39e352a45c1f142

郝运慧副教授同样从跨学科角度切入这一议题。他首先从国家导向展开分析。比起之前更强调二级学科,2017教育部学科目录调整后新增了区域国别研究作为二级学科。从学科内部来讲,导向为应用型研究的区域国别研究也属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新兴特色之一,同样可以作为未来本学科的着力点之一。随后,关于学科结合问题,郝运慧副教授也真诚地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许多社科类专业(如法律、经贸等)在与外语进行融合时,确实存在着可行性。然而,理工科的专业和外语的结合度却仍旧有待论证。因此,即使是行业特色性大学,在是否培养跨学科特色方面还需要更加谨慎、小心,一定要充分考虑可行性。另外,郝运慧副教授在人才培养方面也进行了探讨,指出:行业特色型大学所培养的学生进入相关行业的概率并不高,人才出口的同质性问题值得引起大家的关注。

说明: 7fdf7e0e5adc073ef7ff0a70c9bca95

话题二:外语专业本身固有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该如何体现?

范一亭副教授首先对目前行业特色型高校外语学科所面临的双重“非主流”困境进行解读。与本校的主流学科相比,外语是非主流;与本学科的主流院校相比,亦是如此。在外国语言文学和其他学科进行交叉时,发挥本学科的“工具性”、满足对方学科的交叉期许确实是必要的。不过,他也反复强调,与此同时,外语学科更需要守住本学科的主阵地。因校情不同,外语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孰轻孰重,确实有一定差别。不过,再有差别,人文性也还是外语学科的“基础根基”,而工具性是学科的“上层建筑”。只有在学科内部拥有足够人文性的情况下,才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工具性作用。外语学科本身的人文性绝不可舍弃。关于青年教师的发展,范一亭副教授建议:在学院层面积极培育时,也需要发挥“人尽其才”的传统,高度尊重教师的多元化发展意愿。

说明: ca051a03c607875ad06f61a9dbf8b6a

曹志建副教授以“你是谁,从哪来,要去哪”对自己发问,将其视作外语学科的隐喻。他认为,外语人从来都非常明确自己作为“外语人”的这一身份。外语学科的主流与特色、人文性与工具性并不截然对立,两者完全可以互相转化。“主流”是基础,“特色”是发展的动力来源。在打好传统英语根基的同时,应尽力避免同质化,保住本学科存在的意义。同时学院也需要保障青年教师的学术自由,为其多元化发展提供路径。

说明: 0d8dace722fd616e6bc5412fe0bd7b6

话题三:如何理解科研与学术GDP之间的关系?

袁周敏教授认为,青年教师应当“正视”学术GDP的要求,并针对如何平衡自身研究与应对学术GDP给出了具体的意见。首先,研究内容应以自身既有的研究方向为主,即: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之上进行扩充和延伸性研究,及时完成相关论文的发表。其次,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让学校优势学科服务于自身的研究方向,具体包括:选择使用新技术、新媒体的研究方法,或以学校的优势学科为研究对象,进行文本分析,从而发展出新的视角和创新点。

朱小琳教授表示,本次讨论只能在目前学术GDP大背景不可逆转的前提下对青年教师提出建议。目前高校教师的科研指标压力十分巨大,在学科评估及各类学术评价中的指标量化倾向已经越发严重。针对青年教师科研发展的困境,她认为,从学院的角度,可以对青年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其尽快找到自己的科研发展方向和着力点。同时,她基于自身的经验,鼓励青年教师在面对该问题时要勇于打破封闭的研究范式和空间,从比较的视野发掘新的研究视角和学术增长点,完成个人身份和学术身份的界定。

话题四:外语“中青椒”的科研积极性与热情该如何有效地调动起来,又如何做到教学与科研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范一亭副教授首先引用马克斯•韦伯“以学术为业”的名言,对外语“中青椒”进行鞭策。高校外语教师整体所承担的课时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需要的是不忘初心、不忘使命感的精神,同时需要坚信优秀是一种习惯,方能在科研方面有所作为。

郝运慧副教授则认为,在激励青年教师积极投身科研的过程中应该“道术并济”,在具备精神层面的动力和坚持的同时,在学院层面也可采用“分类评价导向”这一重要手段和与方法。外语类教师所承担课时量巨大,如何将青年教师的精力从教学中释放出来,未来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评价体系合理化这一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在四个板块过程中,张磊教授逐一对其他六位与谈人的发言进行了细致剖析和积极回应。

在接下来的嘉宾点评环节中,张清教授首先高度肯定了本次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作为活动的主办方,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以疫情期间居家为契机,发起本次线上对话,为大家提供了畅所欲谈的机会,同时达到与多位学者进行透彻性交流的目的。之后,张清教授针对“入主流、创特色”中“主流”的定义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她认为,“特色”研究茁壮发展后,便可成为带领者和引导者,从而成为“新”的“主流”。同时,她提到近期举办的外研社论坛中特别强调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话题。她表示,这也正契合了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学科发展,是重要的发展机遇。最后,她也借此机会勉励了外语学科青年教师,鼓励大家时刻具备忧患意识和使命感,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勇攀高峰。

说明: a4e2ef004a9b40bc8906f764c6d8c45

随后,余素青教授对四个版块中探讨的内容进行了逐一回应。关于主流和特色这一话题,余素青教授指出,目前国内高校主要分为综合类、外语类、师范类、特色类这四种。外语学科的主流应该随着国家战略、社会发展的主流变化而变化。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一话题,余素青教授以其所在的华东政法大学的实际情况作出回应。该校将外语学科定义为支撑学科。在讨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时候,我们应当正视专业外语和公共外语的区别。同时,她根据华政的实际情况,得出结论:目前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同时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关于科研和学术GDP的关系,她建议青年教师以自己的博士论文为基础开设相关课程,在结合学校特色学科进行课程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相关扩充研究。青年教师应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关注学界动态,提高自身科研积极性。关于调动青年教师科研积极性的话题,她认为,学院应积极推进科研团队的培育工作。高校的功能比起学科建设更在于进行文化的传承。而从青年教师个人角度来说,把握国家战略、社会发展、学校和学院的发展主流,结合自身兴趣点进行学术探索是尤为重要的。

说明: ffce903ccb44e73fb670d2f7c3cc513

在活动的最后环节,来自多所高校的多位青年教师针对本次活动中的话题提出自身的疑问,与在场专家进行了进一步交流。

本次“锵锵七人谈”线上活动着眼于当下行业特色型大学外语“中青椒”的科研发展困境,在七位与谈人和两位嘉宾点评人的精彩探讨中,为外语“中青椒”提供了多样化的个人科研发展路径和可能性。在对外语“中青椒”所处的时代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解读的过程中,鼓励更多的外语“中青椒”在时代浪潮中把握自身前进方向,坚守时代所赋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外语学科的整体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外国语学院

20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