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2019年春季学期第二场多语种“外国文学/文化前沿理论读书会”暨校级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欧美文学与文学理论前沿研究创新团队”活动顺利举行

信息来源:外国语学院  发布日期:2019-04-28 09:45  浏览次数:

2019426日下午2点,外国语学院2019年春季学期第二场(也是本学年第六场)多语种“外国文学/文化前沿理论读书会”暨校级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欧美文学与文学理论前沿研究创新团队”活动于我校昌平校区厚德楼407办公室顺利举行。本次读书会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磊教授担任导读人,李秀丽副教授担任主持人,共持续三个小时。本次导读书目为法国著名哲学家让-吕克·南希(Jean-Luc Nancy)的《聆听(Listening)》。该书是西方近十余年来极少直接以“聆听”为标题的重要哲学著作之一。南希在此关注与审视的既是实在意义上的“聆听”,更是隐喻/想象的、形而上层面的“聆听”。此外,其文本本身的循环性、汪洋恣肆的写作风格、极具灵性与跳跃性的思维以及法文词汇的多义性,都使这部作品本身便与“音乐”存在某种同构性,也对读者的阅读与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也更具启发性。

照片1

首先,张磊强调了南希探讨“聆听”这一问题时的哲学家立场,并以书中提及的提香画作《维纳斯与风琴师》为切入点,展开对全书的导读。张磊指出,对这幅独特画作的解读恰好可以引出文本的三个关键词:1. 聆听(listen):在画作中引入了聆听主题,强调了聆听的普遍性,从而使赋予美术/文学作品以“音乐性”成为可能;2. 回声(echo):画中的琴师将目光转向维纳斯的腹部,表明演奏家试图聆察产生在那个场域中的乐音的回声,他关注的是声音的接收与回馈;3. 共鸣(resonance):画中作为背景出现的公园中的树木恰好与前景中的管风琴相连,宛如构成了一个共鸣箱,乐音勾连了室内与室外,使之成为一个浑融的、充盈着乐音的空间。这三个关键词在南希的理论中都被赋予了超越“声音”的哲学意涵。

随后,张磊引导大家关注南希对hear(听到)与listen(聆听)两个词语意义的刻意区分。他指出,南希的区分方式与常人相异,这是南希对以往从康德到海德格尔的众多哲学家们进行的拷问。按照一般的认知,listen是实现hear这一结果的过程与必要的行为,但它仅仅是一个过渡性的存在。然而,南希却指出,这种区分方式折射出的是一种常见的思维定势:“发现真理-获得真理”之间存在一个必然的关联,所谓的知识或真理是必然可获得的,这种“结果论”导致人们本能地轻视listen的过程。事实上,在南希看来,所谓的真理是具有相对性的,它处在永恒的流动之中,我们只能动态地“聆听”(listen),却永远不可能“听到”(hear)那个终极的真理;我们应在“意义”(sense)与“真理”(truth)之间做出区分。张磊指出,南希的追问在某种程度上接续了德里达的“解构”思想,以“听觉”这一全新的视角扩展了“解构”的论域,解构的锋芒直指逻各斯中心主义。

在这部分的导读之后,张磊带领大家分析了南希为视觉与听觉所做的区分。南希指出,visual-conceptual之间的亲缘性要远远强于audible-intelligible之间的亲缘性,后者所包含的不确定因素更多,因此比前者需要更多的智识与判断力。南希之所以要思考视觉与听觉各自与“意义”“真理”等问题的亲缘性,是因为他希望借此引出他对现象学传统的挑战。在南希看来,真理/意义是永恒流动、无法捕捉的,人们只能尽力“聆听”一时一地的真理/意义,而永远无法到达那个可能存在的终极真理。换言之,真正存在的只是“不断回响的真理”(resounding truth)。南希正是在借助“聆听”表达他对真理的理解,而这种理解与德里达的“延异”概念具有同质性。

张磊指出,南希之所以会挑战哲学传统对真理的理解,强调真理的流动性,正是因为“聆听”真理的主体发生了变化。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对主体的理解,现代主体并非是一个稳定的实体,而是一个充满张力的“空间”,每个人的自我/主体都处在持续的逃逸、掩饰、扩散、寻找过程中,现代意义上的“自我/主体”是由“与自我的关系”或由“对自我的在场”(to the present of the self)构成的。正是这种变化导致现代人更需要在“聆听”过程中去找寻这个处在永恒变动之中的“音叉式的主体”(diapason-subject)。最后,张磊带领大家重新审视提香的画作,指出风琴师看到的其实是风琴的乐音在维纳斯腹部的回响以及隐藏在这一回响之中的那个具有“音叉式”的自我/主体。风琴师的这一特殊动作,其实正是对乐音的回响与演奏者对自我身份的理解之间的关联性的强调。同时,维纳斯在这相同的乐音中聆听到的其实亦是她的“自我”,因为只有在她与他人实现“共鸣/共振”之时,她才有机会真正借助聆听捕捉到当下的那个“自我”——虽然他们永远无法真正接近那个终极意义上的“自我/主体”,甚至连那样一个“自我/主体”是否存在都是极其可疑的。

照片2

本次读书会旨在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与学习,教学相长,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自20179月以来,读书会得到了校内外师生的大力支持与广泛关注,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本学期,外国语学院、外国语学院“欧美文学与文学理论前沿研究创新团队”将会一如既往地定期举办读书会活动,以期持续地、诚心诚意地为校内外师生奉上外国文学/文化研究的盛宴。


外国语学院

2019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