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2018-2019年秋季学期第四次多语种“外国文学/文化前沿理论读书会”暨校级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欧美文学与文学理论前沿研究创新团队”活动顺利举行

信息来源:外国语学院  发布日期:2019-01-12 16:38  浏览次数:

  2019年1月2日下午2点,外国语学院2018-2019年秋季学期第四次多语种“外国文学/文化前沿理论读书会”暨校级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欧美文学与文学理论前沿研究创新团队”活动于我校学院路校区科研楼B205顺利举行。本次读书会邀请到了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范一亭副教授担任导读人,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磊教授担任主持人。本次读书会的导读书目为法国学者米歇尔·德·塞托(Michel de Certeau)的著作《日常生活实践 1.实践的艺术(L’Invention du Quotidien - 1. Arts de Faire》。该书被誉为“塞托的日常生活的诗学”,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探究其看似无聊与琐碎的表象背后的“奥妙与诗意”,在文化理论的历史上记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首先,范一亭为大家梳理了日常生活研究各流派的代表性著作与基本观点,着重比较了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与德·塞托,并指出:作为法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思想家,前者的理论是偏现实主义的,强调斗争性;后者的理论则更接近于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肯定了日常生活实践对于“他者”(弱者)赋权的意义,是倾向于现代/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不仅如此,范一亭还将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放置在更宏大的理论体系中,指出空间理论、城市研究、消费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景观研究等理论均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具有亲缘性。正如海默尔(Ben Highmore)所界定的“日常生活”的两种特质:无聊的日常和作为奥秘的日常,而它所折射出的正是一种“既作为无聊又作为奥秘的日常的现代性”。聚焦于此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则最早构建了一种替代性的美学(一系列与日常相关的自由选择的替代物),它质疑“体系”、“严格”和“逻辑”等是否合适于用来关注日常。一方面,这使人们在枯燥的秩序和制度中发现某些“裂隙”,并获得一丝“解放”(反抗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它却也因其独特的理论建构方式(既来源于日常观察,又来源于知识分子的遭遇)而天然地具有理论来源的混杂性,这容易引发人们对该理论自身合法性的质疑。

  接下来,范一亭以“关键词式”的阅读方式梳理了该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本书所面向的目标群体是“普通人”、“平凡的英雄”、“匿名的英雄”。在第一部分(“一种非常普通的文化”)引言部分,他们成为被作者刻意强调的主体。其本身具有某种想象性与主观性(“我思索着这样一个欲望”),也正是这种想象性得以将人从日常生活中解救出来。贯穿全书的核心概念为“策/战略”(strategy)与“战术”(tactic)。前者意味着某种权力关系,拥有自己的权力与“场所”(即所谓的“专有”(proper)),后者则意味着一种反抗手段,其主体性存在于另一方,没有自己的地盘,只能畏畏缩缩地渗入“他者的场所”,依赖于时间、不断借助强大的异己力量,进而将“事件”转化为“机遇”,而所谓的“机遇”其实正是某种缝隙,意味着反抗的可能性。这便是弱者的反抗艺术的核心,它只能在他者的地盘抓住一切机遇进行偷猎(poach)——而这也正是形形色色的日常生活实践(阅读、言说、行走、烹饪等)的本质。

  随后,范一亭带领大家围绕一系列关键词,对书中的代表性段落逐一进行细读。众多看似零散的关键词,实则是从不同的侧面帮助读者加深对书中核心概念的理解。具体而言,比如,在区分place与space这一对与“策/战略-战术”密切相关的概念时,他指出:place是静止的、与生俱来的,是能量的标志,而space是可开拓、可生产的,日常生活实践其实与空间息息相关。在论及“故事”(tales & legends)时,他引导大家充分关注“历史”这一概念与“故事”的相关性以及它在本书中的特殊地位:它们最终都会在密不透风的权力之网中开凿出缝隙,进而对“现实”产生某种反抗。再如,在论及作为一种空间实践的“城市行走”(walking in the city)时,他指出,行走者是城市(整体)之中的变量,他们永不会被本土化,反而时时在“拓展边界”与“越轨”,试图在一种永恒的“缺席”状态中找寻那个专有的空间。事实上,“行走”行为与城市(整体/体系)之间的关系与语言学中的“语言”、“言语”之间的关系颇为相似。所谓“故事”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与“行走”(空间实践)产生了关联:“故事”一方面意味着文本的存在,另一方面却也意味着每一个“行走者”的路线。他还区分了frontier与bridge的概念:frontier意味着相遇与交换,尚是合法的边界,而bridge是一种无限的可能性、是对秩序的反叛。塞托在文本最后探讨“无法称呼之物:死亡”,意味着他的理论具有走向形而上学或神学的倾向。

  在对全书进行了细致导读后,范一亭以自己的多篇优秀论文(部分尚未发表,在此首次亲情展示)为例,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如何在“具体”的文学文本中“恰切”运用日常生活批评的相关理论。从西方日常生活相关理论“全景式”的文献综述,再到塞托文本“关键词式”清晰逻辑的导读,直至相关理论在文学文本中的各种具体应用,他都激发了在场师生强烈的共鸣,并引起大家热烈的讨论。

  本次读书会顺利举办,同时也为本学期的系列读书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自2017年9月举办以来,这一活动得到了校内外师生的大力支持与广泛关注,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外国语学院在下学期也会一如既往地举办高水平、高质量、具有前沿性的读书会(坚决杜绝“水”会),持续地、诚心诚意地为校内外师生奉上外国文学/文化研究的盛宴。

 

外国语学院

2019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