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下午,纽约城市大学哲学与比较文学专家李圭(Kyoo Lee)教授做客我校,为我院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你身处(覆)黑暗之处(肤)’:论克劳迪娅诗歌与梅洛—庞蒂哲学肉身语言中的‘第二’身体”的精彩讲座。本讲座在学院路校区科研楼B211举行,由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所科研副所长张磊副教授主持,吸引了外院与外校多位师生到场聆听。
李圭教授首先为我们清晰扼要地梳理了梅洛—庞蒂感知现象学中有关"身体"的一些重要论述。对同一事物/件的不同理解往往造成“含混”或"暧昧"(后者与前者颇为不同)。当我们谈及身体时,也是一样。除了作为表象的 形形色色的"身体"之外,其实还有潜藏于其下的"第二"身体。这两种"身体"在语言与感知的作用下往往可以产生极有意义的张力。有趣的是,克劳迪娅·兰金的诗歌恰恰是探索这种隐匿身体最好的文本之一。作为一位黑人女诗人,兰金关注的主题在于"种族化"的身体。李圭教授接下来为我们阐释了在何种语言与观念的程度上,我们的身体被种族化。她指出,通过梅洛—庞蒂的“肉身”观念透视克劳迪娅·拉金的诗歌可以更好理解种族意识的作用方式。
在对克劳迪娅·拉金的作品”Citizen”中的第一段进行阐释时,李圭教授指出通讯媒体的双面性: 一方面,通讯媒体使得远距离的联系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现代人也只能通过通讯媒体这唯一的渠道进行沟通。通讯媒体呈现出区隔并控制不同群体范围的功能,使得人们通常的生活状态呈现出不同群体之间区分加深的状态。这种区分包括了阶级 种族 语言等,而资本主义经济的操作则使得这种区分呈现出和谐的状态。在分析诗歌”No, no, no, I really didn’t see you.”时,李圭教授指出了在这首小诗中两次“未见”的特殊含义。第一个“未见”在于诗歌中人物的社会性不可见性,而第二个“未见”中的客体则可能是一个少数族裔女性,而正是这第二次“未见”使得这位少数族裔女性的少数族裔特征变得极为"可见"。在此,或许是族裔或许是性别之间的区隔得到进一步加固。
在分析克劳迪娅·拉金诗歌作品的基础上,李圭教授最后借助梅洛—庞蒂的文章”The Intertwining—The Chisam”为我们阐释了梅洛—庞蒂的哲学思想。在现象学哲学家中,梅洛—庞蒂一改以往主客二分的方法,指出主体在触摸自己时,自身既是触摸者也是被触摸者,既是主体也是客体,自此主客体得以统一,生死融为一体,同时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亦如是观之。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对自然的意识又是通过人的意识加工的。并且,对于梅洛—庞蒂来说,肉身是我们回归其自身又服从其自身的组织。
讲座最后,李圭教授耐心解答了师生们提出的问题。其中,张磊副教授就讲座中反复出现的"肉身" "身体" "第二身体" 等极易混淆 甚至是冲突矛盾的概念对李教授进行了 较为激烈的追问,并对其试图将"第二身体"与中国文化中的"气"之概念的类比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质疑。李教授高度认可这一质疑的合理性,坦言: 在运用这些概念之时,确实需要小心翼翼。吊诡的是,又必须要"创造"一些概念来去进行必要的阐释。也许最好的理解方式就是"隐喻"性理解它们。讲座共历时约三小时,在大家热烈而又有针对性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外国语学院
2018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