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S-CUPL

学术研究

新闻动态

“当代英语‘重写’小说叙事结构研究”专题讲座顺利举行

外国语学院 2017/12/18 08:57

2017年12月14日下午,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所举办了题为“当代英语‘重写’小说叙事结构研究”的专题讲座。讲座在学院路校区科研楼B211举行,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王丽亚教授主讲,英语语言文学所科研副所长张磊主持,来自校内校外的多位教师与研究生参加。

 

 

    首先,王教授以三个隐喻开场,指出:我们做文学研究,不论是英语文学还是其他语种的文学,共在一个文学的共同体中——从希腊文学、罗马文学到后来经典的源流。如果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视作西方文艺思想和理论的起点,那么文学可以成为一个有开端、中段、尾端的有机体,这样的结构我们可以把它比作一条鱼。

    这种有机体的比喻在诗学内部诞生的过程中,也引出了后来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对此种观点的回应。从这一视角看,我们可以说后来的现代、后现代文艺理论都在给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观点作注。在诗学的源流中,后人不断地对这一观点进行注释、批评、反思,它也影响到了文艺学理论以及文学创作。后结构主义的理论家(如德里达、保罗·德曼等)将西方文艺学源流的回顾视作一种附带差异的重复”。在这种差异化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把殖民和后殖民作为切入点,从希腊文学、罗马文学到罗马化时代及后来整个古典和新古典时期,一直到后面的后殖民和后帝国,其实他们都在讨论一个树的树状。他们重新承认西方诗学源流中的一个经典性的问题,同时又强调一种家族的相似性。譬如,T.S. 艾略特曾多次提到维吉尔的诗才是真正的经典。对此,弗兰克·科莫德有不同的看法。对家族的相似性,这种树状结构值得肯定之处在于它的泛生性---像树不断生出枝杈。科莫德认为,但丁诗歌作品中的语言和韵律胜过维吉尔的作品。他在强调家族性的同时,留给了后人许多关于现代经典的描述。

    20世纪60年代,有关民族、国家、身份、性别的讨论日趋热烈的同时,人们也提出了“族裔经典”。族裔经典在流传的过程中并不完全是逆写帝国。它在重复一个叙事样式的时候,其实是借此前身来言说自我,对历史、身份等问题进行回应。对此,我们可以尝试用德勒兹的块茎(rhizome)”理论(块茎与树状相对,意义在于去中心化)来解释这一现象。在去中心的同时,又出现了文化学研究上的悖论。一方面,我们不断地回顾经典,回顾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批判。然而,在这种批判的过程中,我们事实上又弘扬了经典。无论在文学研究还是在讲授文学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经典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在场,也就是经典的重写。

    重写经典的作家往往是专业的批评家和创作者,本身对1819世纪现实主义(尤其是维多利亚时期的叙事范式)有充分的了解,当时,作品往往有与之对应的想象的/理想的读者。后来,英语世界的英语小说家(尤其是英联邦的作家)恰恰要反其道而行之。因此,我们可以关注这些作家如何回应经典文本对理想读者的召唤,作家本身的双重身份下如何建构一种跨文化的互文结构,同时,怎样把自己对历史回眸的见解传达给当代的读者。

我们可以看到,重写经典的作家拥有两种身份:他们既了解经典文本所预设的理想读者,又是专业的写作者。有关作品的理想读者,以狄更斯为例,我们现在将狄更斯的作品视为经典,但在狄更斯的时代它只是通俗作品,当时的通俗作品对公众话语极具影响力。卡尔维诺说过:“让我们先提出一些定义,什么是经典”。关于经典的话语在一个话语场中的多声齐鸣,人人都想借经典言说自己当代的意识,所以他说,“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这里的重读可以解读为一种隐喻,指的是:重写经典的作家在重读过去的文本时,也在重新理解过去文本所预设的、与之相同时代的读者是如何揣摩的,作者为何预设那样的读者。回到1819世纪,那个时候的读者事实上是踊跃积极参与公共话语的群体。小说在那时承担了公众话语中的某种道德功能。

在赛义德看来,英国小说和帝国之间具有一种同构关系。虽然这一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其问题在于,经典所预设的读者实际上是开放的,因而并不都是具有东方主义的读者。科莫德在言说经典意义之时,并不同意读者反映论中读者在阐释文本意义层面上的高度自由。他认为,不可能抛弃文本创作时预设的读者去言说自己的批评意识。因此,重写时应当意识到经典内在的结构性。而从文学批评的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小说作为一种想象的艺术,也是诉诸人类情感的艺术,不要过分崇拜各种新的批评理论,应当为自己寻找一个居中的位置,在文学批评的写作实践中应注意尊重经典。

    最后,王教授讲到了文学作品的跨媒介改编。一方面,这样的改编无法完全展现作品的原貌和艺术性,但另一方面,教师却又可以在通识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利用改编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原本的兴趣。

 

    整场讲座,王教授不仅以深厚的学识、浓烈的社会责任感征服了在场的听众,更持续激发了大家强烈的共鸣与严肃的思考。在提问环节,王教授同在座师生就“罗曼史与小说的区别”、“重视重写文本的作者研究”、“理论的祛魅与鉴别”、“学术研究的兴趣点和理论阅读”等多个话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落下帷幕

 

外国语学院

2017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