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杨益航,出生于1987年,外国语学院李立教授之子,目前在新华社工作。
我母亲是一位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我从出生那一刻起就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我小的时候,外院那时还叫中国政法大学外语系。在我印象中,这里就是一个很温暖、很有趣的地方,有一群和善可亲的叔叔阿姨。那时我似乎是这里唯一的小朋友,年纪大些的老师们的孩子早已成年,年轻老师们却还没有成家,于是每当我出现在学校里的时候总能集万千宠爱,得到很多照顾与关爱,好吃的和好玩的更是常有收获。
因为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照顾我,小时候的我经常被带到学校,或者独自丢在家里。从上幼儿园开始寄宿,读书成长期间,自己独处的日子很多。虽然我从来没有怨过他们什么,但他们经常会表达出一些小时候委屈我了的意思。不过我的这些“委屈”和外语学院的工作以及学生们相比那真的不算什么了。母亲总是一心的扑在工作上,几十年的教龄按说早已将教材和教学方法烂熟于胸,但她却经常备课到深夜,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条件以及其他种种。
其实母亲她并不是一个对技术很感兴趣的人,我带回家的一些好玩的电子产品她很少接触,偶尔碰两下也就放下了。但为了教学,她对新技术的追求也经常让我这个做小辈的汗颜,从十几年前她就开始做PPT,后来技术更新换代,她也不断追随着科技的脚步,将自己能搞明白的一切带入课堂里,希求能给教学带来更加直观的体验。那时她总以为我在这方面懂得多,经常把我叫去问要如何操作的问题,我还总是不耐烦,可是现在她在这方面的水平早已超出我的理解范围。
直到现在,我最经常被问起的问题之一就是“你外语一定非常好吧”,每当这时候我总是十分汗颜。虽然作为一个外语老师的儿子,我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好外语,但因为自己的不用功,总是满足于半吊子的水平。母亲在这方面也很无奈,她个人的时间很有限,本来外语作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任务就十分繁重,后来她又担任了一些行政职务,本来有限的时间更显得捉襟见肘,以至于只有寒暑假才能有一点时间放松下来面对我的教育问题。可是寒暑假对于一个小朋友来说多么宝贵呀,那时一放假我一门心思就是疯玩,学校布置的作业尚且不愿意看第二眼,更何况额外的家庭教育。现在想想我确实很不懂事,和至亲仅有的相处时间却不珍惜,有一次被逼得急了,甚至喊了一句“我怎么有这样一个妈妈”。当时她被伤得很深,以至于过了十几年还会提起此事。不过,对我来说是遗憾的事情对于她的学生来讲也许就是莫大的幸运了,她丰富的知识储备、严格的管理、生动的教学方法都化作涓涓细流,滋润着一茬又一茬的学生们茁壮成长,记得前两年有过一次调查,外国语学院在整个学校里的就业率高居榜首。我现在工作的地方也有一个外国语学院04级的师姐,漂亮、能干的业务骨干,提起我母亲的时候还是肃然起敬,亦如至亲长辈。
外国语学院,虽然我不是这里的学生,但随着时间的沉淀,它在我心里的位置早已像家一样重要。它凝结了一代又一代像我母亲一样的教职员工的辛勤汗水,说句玩笑话,我和外国语学院是互相看着长大的,20多年,我即使作为一个局外人也深知其中不易。愿外国语学院基业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