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郭晓宁,2005级英语专业本科生,现为北京市顺义区村官。
2005年,经过学校南门、来往于昌平东关和德胜门西之间的豪华空调车还叫919,公交卡还远远没有普及,地铁票还是印着淡蓝色文字和地铁标志、用两根手指就可以遮住的薄薄的纸票,且不论是919快车慢车还是345路从学校到北二环的票价还一律都是4块钱。彼时,房价还没有成为人们在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人们对头顶上的蓝天白云也都熟视无睹。当年9月中旬齐聚于外国语学院的我们,怀着憧憬、期待,佐以一点点对未来未知的小恐惧,开始了大学生活。
憧憬和期待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存在,在其后的日子里表明我们始终是有思想、有追求、有梦想、有冲劲的新“四有新人”。恐惧呢,却在军训后的不久就消失了。外院是一个传统小院,这对我们来说毋庸置疑是好事儿——无需法学大院彼此之间经年不息的关于究竟谁比较牛的争执,也没有专业大课需要早起占座的困扰,更不会发生几百人扎堆选同一个名师的课而多数人最终只能望“课”兴叹的情况——重点是大家很快就彼此相熟、相逢恨晚,重点中的重点是,四年的相处下来,我们早已深谙彼此的习性,情同一家人。
当然,在第一个学期的磨合阶段,发生了这么几件大事:其一是军训回来之后不久的一个周末,我们的班主任赵老师和辅导员陈辉老师带大家去爬军都山,在记录当日情况的唯一一张照片中,漫山遍野的红似火、绿如蓝、黄胜金,映衬着略显羞涩稚气的我们,那画面真的太美。其二是11月份我们班第一次集体出游,目标高远——颐和园。已经渐渐熟识起来的大家在湖边、公园门口、十七孔桥桥头合影,那时傻瓜相机尚未寿终正寝,斜角45度的自拍也还没有泛滥,大家拍照都是规规矩矩,以不浪费胶卷为第一要务。其三是12月30日晚全院05级新生在学活一层小活动室的元旦联欢,歌舞话剧小品和各种现场游戏一应俱全,笤帚等生活用品友情出演,还有人把床单剪了做演出服——你看,年轻人就是豁得出去。
其实就算一些不是全院性的活动,就拿春游、秋游这些例行活动来说,在我们大家的内部,也并不存在清晰的关于“班级”的划分——06年4月植物园春游、10月碓臼峪农家乐、07年11月蟒山秋游以及08年4月银山塔林春游中都有另外两个班的兄弟姐妹广泛参与的事实可以力证。但也不排除在以班级为单位的比赛中大家为了班级荣誉而确认自己的“身份”,06年12月院里组织乒乓球赛,每个人都表现得认真专注,友谊第一、比赛并列第一。我们班呢,也有内部大家自娱自乐的时候,07年的春末夏初在体育馆一层(咦,体育馆好像也没有二层吧?)租了三块场地举行了羽毛球比赛,两个多小时的比赛后大家还一起分享真知棒和当时广告词还是“晶晶亮透心凉”的雪碧,每个人脸上都挂着汗水和满足——比赛结果却没人记得,因为都不重要。
好像谁都没有意识到,跨过了准备专四考试的黑暗日子,经过了暑期实践、专业实习,同时准备毕业论文答辩和忙忙碌碌地考完专八,突然这么快就要毕业了。09年6月13日到23日之间短短的十天时间,我们在图书馆前台阶唱歌,比军训时期的拉歌更充满深情,比在练歌房K歌更声嘶力竭;同样是在图书馆前拍便装毕业照,相比刚入学的时候,每个人都增长了的不仅仅是年龄(回避不掉的话题),更有阅历、成熟度和淡定从容;在学报举行毕业晚会,穿着旗袍跳韩式现代舞,表演向国际顶尖魔术师致敬的经典魔术,晚会即将落幕前拥着同样与我们相亲相爱的老师一起涌上舞台合唱;穿着学士服在图书馆前拍摄正式的毕业照,毕业典礼后,大学生活也开始缓缓落幕。
然而,我们真正开始踏入社会的人生阶段才刚刚启程。有人考研,有人出国,有人工作。最终有人离开这座城市,目前也有大概一半的人留在了这里。但,不论走多久、走多远,外国语学院这个迷你、温馨的集体,这些博学、有趣的老师,这批相识于斯、共同奋斗的兄弟姐妹,这些年我们共同经历的成长,却已根植在每个人的意识深处,时刻提醒我们,这里永远是家,我们永远是亲人。
最后,引用一本书中的一句话:
我们在各自的人生中渐渐走远,但我们也从未离开。
祝外国语学院二十华诞,快乐、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