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S-CUPL

专题栏目

20周年院庆

一篇跨过10年的日记/徐冉

外国语学院 2014/10/30 19:50

 

作者简介徐冉,法大外国语学院2001级校友,在校期间曾任院学生会主席。2006年毕业,获英语文学、法学双学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先后在中国银行北京崇文门支行、分行人力资源部、西长安街支行工作。曾任中国银行北京西长安街支行副行长,现任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个人金融部财富管理团队主管。

 

转眼间,毕业快10年了,当年的同学们很多多年未见,一些人甚至未再谋面。感谢科技的进步,用微博、微信把我们又联系在了一起。这些年里,大家的生活有了很多变化。同学们大多已经成家立业,甚至为人父母。微信里,大家每天晒晒照片、晒晒工作,互相通知一下近况,让彼此感觉似乎从未分开过。

前几天,在微信里得知外国语学院即将迎来20年的院庆,学院希望我们写点什么。提起我们的外国语学院,提起我们的法大,脑海里仿佛总是映着满满的幸福,好像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可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却总免不了有些惭愧。一来因为自己并非成绩最优异的学生,没法给师弟师妹们在学业上有特殊的指导;二来自己也不是资历最深的校友,刚过而立的年纪也没太多人生经验可以传授。思来想去,能拿得出手的,只有这几年关于学习和选择的一些经历以及感触,全部亲身体会,算是向一直惦记着我的老师们做个汇报,同时,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纪念一下过去的这几年,希望能让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不觉得空洞乏味。

 

我如何看待学习

中国有句俗语,叫“艺多不压身”,意思是多学点东西总是好的。毕业以后的几年,虽然我从不曾换过一次工作,但我却连续经历了几次工作岗位和内容的变化。而每一次变化,总会遇见一两件事让我觉得,以前学到的东西也许一时用不上,但一旦用上,总能给自己带来不小的惊喜。

就拿银行员工最基本的点钞和打计算器的技能来说,刚上班的时候,我们新入职的大学生都被分配到支行做柜员,那时候因为点钞、打计算器慢,不知道加了多少班练习,甚至回了家,一边看着电视,手里还拿着一叠钱在点。经过不断的练习,我终于达到了同事中比较好的水平。2007年,我被单位选中参加奥运会前的“好运北京”测试赛的金融服务工作,在友谊宾馆收取世界青年摔跤锦标赛各支参赛队的参赛费用并核对账务。因为收现金的时候点钞快,核账的时候计算器又打得快,同时还能用英语和各国参赛队的工作人员熟练地交流,我被某家媒体作为正面形象进行了报道,在那次现场工作中着实出了一次小名。

后来,根据单位的工作安排,我被调往分行机关工作。这两项技能平时工作中用不上了,但毕竟曾经做过很多练习,即便不是每天用,基本的要领还是了然于胸的。时间来到2011年,我从分行机关到支行任职做副行长。面对“空降”、“镀金”等等负面的传言,要想顺利地开展好工作,首先要解决的是怎么尽快融入支行工作环境的问题。根据制度要求,我们几个行长每月要查一次网点柜员的现金,行话叫“查库”,就是要求行长亲自把柜员的现金点一遍并和系统记录的现金账目核对,以防账实不符。第一次查库的时候,员工们都用一种为难的眼神看着我。我很清楚他们的担忧:工作一天了,大家都想早点回家,可要等着眼前这个新来的、机关下来的行长查完现金,不知道要到几点呢。可是当我熟练的点起现金的时候,这样的顾虑消除了,有些老员工还半开玩笑地对新员工说,“看,行长都比你点得快”,甚至有些员工还好奇地打听起了我的工作经历。这样一来二去,我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工作开展起来也就顺畅了许多。当我从这里离开的时候,我们支行的绩效成绩是全北京排名第一的。

有时候,我们可能付出了很多时间、精力、金钱去学习一两项知识和技能,但学来的东西却没能马上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显著的改变,这个时候,我们无需抱怨,因为日后,这一两项知识和技能也许就能成为我们打开某一扇门的钥匙。因此无论什么,多学一点,总是好的。

 

我如何看待选择

每天我们都会遇到各种选择,小到今天早饭吃什么,大到手头有几份offer,我到底该选哪家。每每和身边的同事把酒言欢,他们总会希望和我谈谈这几年里我经历的几次岗位转变。就像一个人刚从远方归来,朋友们都希望听听他遇到的新奇经历一样。而每次和别人谈到这里,他们总会问我,每次在做选择的时候,会不会有担心,当初为什么会这样选择?平心而论,每次工作岗位的变化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挑战,因为每一次变化,我都需要放弃自己已经熟悉的工作环境,转而去迎接自己不熟悉的新环境,说不担心是不可能的。而让我克服恐惧的秘诀就是“旅行的态度”。事实证明,这样的态度让我少了很多顾虑,多了几分快乐。

最近几年火了不少和旅行相关的词,比如“辞职去旅行”、“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等等,与此同时,也火了不少职业旅行者。每次开着车,听着广播里那些人用他们柔弱的声音,淡淡地谈着他们旅行的经历的时候,我总在想,为什么一个人的旅行经历会那么吸引另一群人?为什么我们一提起旅行,不论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都会从内心感到一种快乐?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一篇讨论东西方教育文化的文章。大致意思是东方文明注重智力教育,西方文明则重体育;东方文明宣扬理智、克制和自我修为,而西方文明则鼓励勇气、冒险和自我实现。而一次旅行一方面需要人们做好周详的行前准备,另一方面还需要人们有勇气去拥抱陌生,恰恰满足了地球两方人类各自的文化追求。难怪无论东、西方人,纵使对旅行方式的理解不同,喜欢旅行的态度上也大致都是趋同的了。原来不论何种文化体系下的人们,都在每一代人教育的各个阶段,潜移默化地承认着旅行的正面意义。

文章阅罢,受到启发的我也开始尝试着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去诠释旅行的意义。我发现,旅行从本质上可以解释成一次注定要付出成本,但收益却极不确定的投资。可每份旅行计划却都是一次几乎完美的投资规划。因为旅行者对旅行成本和预期损失的规划永远都会比预期收益要充分得多。此后,在各种场合讲投资心态的时候,我都会把投资和旅行做比较。假设一个人用10000块钱去投资,结果亏损5000元,这个人会是什么感受?但如果这个人用10000块钱去旅行,回来时还剩5000元,他又会是什么感受?从经济上讲,这二者都是一样的。之所以感受不同,区别就在于两种不同的心态。如果一个人对未来的预期收益是10倍,那么赚1倍他也不会快乐,并且还希望赚的更多。一旦出现亏损,这种预期也势必也会干扰到他及时止损的决定。但如果他像做旅行计划一样,对未来做一个势必要付出成本的负的预期,并将这个负预期设定为自己的止损线,笃定亏损就当是交学费的态度,那么即便有损失,也一定是在他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也许心里多少还会有些不快,但一定不会有天塌了的感觉。

因此,当面我们对选择的时候,如果能拥有一种旅行的心态,必定就会豁达许多。相比于顾虑选择后会得到什么,用一种准备旅行的态度去认真地看看我们会失去什么,也许会更有现实意义。当我们像迎接一次旅行一样准备好了此行注定要失去的盘缠,同时期待着那仅属于我的美景的时候,选择也许根本就不是一道难题。

 

离开法大将近10年,功未成、名未就,寥寥几语不登大雅之堂。希望能给师弟师妹们一些启发,也希望能给老师们一个安慰,告诉他们,您的学生对生活的看法还是有了一些长进的。

篇幅所限,难以抒发自己对法大的怀念。如果有机会,真希望还能在法大的教室里听上一节课,在熄灯后的宿舍里聊聊这些年我们的那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