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像瓦尔登湖畔的躬耕者,守候着孤寂中灵魂偶尔最绝美的涟漪,用一盏湖灯,照耀了浮世杂烩里人们虚浮的装潢大厅;他像预科学校中的传道者,张扬着课堂上生命的张力、自由的气息、思想的碰撞,在山洞中击节而歌,唤醒了学生倦怠的灵魂;他在亚哈船长和莫比迪克的争锋间找出对于社会与自然的理解,用太平洋的白浪向学生们书写着文学的魅力。他是昌平小城的一名受学生爱戴的教师,也是军都山下的一名诗人。他就是张立新老师。
在2016年9月的全校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张立新老师获得“教学优秀特别奖”和“校级优秀教师”两项表彰,由他担任负责人的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所再次荣获“优秀教学集体奖”。2016年9月12日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厚德楼407室,外国语学院新闻中心对张立新老师进行了专访。
获奖之后,张立新老师首先感谢了外国语学院的温暖大家庭和各位领导和同事们的鼓励和支持。谦虚,是他的座右铭。 张立新是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院学科评审组成员。如汪国真所说:“只要路没有错,名利从来是鲜花,也是枷锁,尽管,我有时也祈求,有一个让生命辉煌的时刻,但是,我更乐意,让心灵宁静而淡泊。”这便是张立新的真实写照。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知道,多年来张立新老师一贯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上勤勤恳恳,生活朴素,作风严谨。不管是赞誉和表彰,还是质疑和非议,他都一如既往,奔走在教学第一线。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英语语言文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越成绩,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人格本质。
文学课堂,启迪智慧。谈到教学,张立新老师说,面对具有新思想的同学就应该采取新的教学方法,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唯一不能变的是对学生的爱心、诚心、关心、严格要求之心。对于他的课堂,有位同学感言,“在张老师的文学课上,学到的不仅仅是作家作品,更多的是探究人格人性,不经意之间便收获了人生的大智慧,生活的小智慧”。学贵得师,亦贵得友,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张老师与同学们的相处模式,亦师亦友。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笔耕不缀,传道授业。张立新老师在英美文学,特别是美国文学的研究中取得许多突破性成绩,近年来他更致力于填补中国现阶段文学与法律之间的空白。在他看来,文学与法律最终是殊途同归,文学是发扬人性中善的一面,法律是抑制人性中恶的一面。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他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外译项目,在中国法制史的外译中做了不少开拓性的工作。近期他刚刚完成了新作《正义的呐喊---英美文学与法律》。在这本书里他不仅探讨英美文学运动来源,还分析名著中所涉及的法学知识,让我们能以全新的角度分析优秀文学作品,在法律与文学交叉中,深刻理解人性。
张立新老师带领的英语专业教研室教师在人文社科类成果方面获得国家级4项,省部级6项。2015-2016期间校级人文、社科类项目6项,科研论文专著类成果56项。2014年他作为英语专业教研室负责人,组织老师们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外交学院和西南政法大学及西北政法大学进行了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做出了教学方面的改革。改革后的英语专业由翻译研究所和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所组成,并于201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旨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特色化、厚基础、宽口径的精“英”明“法”的优秀学子。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所还承担研究生培养等诸多工作,尽管头绪纷繁,张立新老师以他一贯的严谨治学、爱岗敬业和踏实高效赢得了广泛师生的爱戴。
师者,展学者风范;诗者,现文人风骨。张立新老师结合了师者与诗人的气质,几十年潜心学术,铸就独立文人之气魄。勿需什么头衔,只持一身正气,不凭太多赞美,只求一片冰心。
(学院新闻中心记者:石佳,田星星;撰稿:田星星;审稿:院教学科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