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研学|学术工作坊】第十八届外语文化节学术工作坊第十二期 :从语言学视角看变化中的中德经贸关系

信息来源:外国语学院  发布日期:2022-11-04 09:34  浏览次数:

【悦读研学】学术工作坊第十二期

郭晓爽:从语言学视角看变化中的中德经贸关系

讲座回顾

1028日下午1245外国语学院第十八届外语文化节“悦读研学·学术工作坊”十二“从语言学视角看变化中的中德经贸关系”在昌平校区逸夫3038教室成功举。外国语学院德语语言文学研究所郭晓爽主持本期工作坊来自外国语学院、法学院、民商经济学院等10名同学参加了本次的交流与学习。

首先郭晓爽以默克尔在德国执政期间的四个任期为时间节点,介绍了两国间的政治和经贸关系发展变化的背景和原因。默克尔首个任期(2005-2009),延续了施罗德的对华政策,中德关系平稳顺畅,总体呈现稳中向好、不断深化的趋势。默克尔第二个任期(2009-2013),这一时期的中德经贸关系总结为战略伙伴关系。在执政协议中,德国外交政策被明确定义为“捆绑价值观、利益导向”。德国关注亚洲的增长速度及公民社会的发展,希望加强与中国的法治对话。默克尔第三任期(2013-2017):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在两国政府换届的背景下稳定发展默克尔第四任期(2018-2021),该时期中德经贸关系的特点是:稳中有变、竞合与重塑。一方面,德政府和企业在对华交往中呈现出积极合作的一面;另一方面,德将中国作为制度性对手、经济利益的竞争者和意识形态的挑战者。

接着,郭晓爽分析了影响中德关系发展变化的四点原因:(1) 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给德国和欧美带来忧虑,中国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给传统工业国家带来了持续加大的竞争压力;2德国外交定位产生了变化及德国对中国定位也产生了变化;3德国对华政策受到了欧美联合制华因素的影响;4伴随着德国选择党等民粹主义势力的兴起,德国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以上原因使得中德经贸关系发生了变化。

       如何从语言学视角审视中德经贸关系变化,作为本次讲座重点郭晓爽通过“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国家经贸形象的构建,为同学们理解中德经贸关系变迁,评析国际形势变化提供了新视野,拓展了新的研学空间。其中,她重点介绍了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认为隐喻决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性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建立概念系统的重要方式。人们利用相对熟悉或相对容易把握的经验领域,来组织相对不熟悉的领域她还强调了隐喻与国家形象构建之间的关系。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媒体加强对中国国家乃至企业形象的塑造,在其描述中,包含着西方系统的文化体系,诸如意识形态、文化结构等因素。因此,隐喻研究对于形象建构这一问题有着重要作用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是认识德国乃至欧盟对我国企业和国家形象认知的重要途径。


参与感悟

我以前对德语,中德关系都不太了解,因为兴趣来听了晓爽老师的讲座,真的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晓爽老师从德国媒体中关于中国的隐喻入手,见微知著,介绍了中德两国经济合作和外交关系在默克尔时期的变化,展现两个崛起大国间利益和价值观的平衡。同时也激发了我对语言的兴趣。晓爽老师温柔细致,同学们讨论也很放松融洽。非常感谢这个讲座,非常精彩!

法学院2203沈婧怡

非常感谢晓爽老师关于从语言学看变化中的中德经贸关系的讲座,这令我受益匪浅。通过这次交流,让我对于中德经贸关系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并能够开始从语言学这种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和预测中德之间的经贸关系,使得我对语言学更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晓爽老师的温柔耐心更是让我对本次讲座记忆犹新,感谢晓爽老师的精心准备!

德语 2101 穆聪

作为大三学生,在德语的基础学习阶段,我已经积累掌握了一定的德语和语言学知识,也了解了许多德国国情和与中国的外交关系。这次郭老师的讲座可谓于无声处听惊雷,将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领域联系起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联系两者的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隐喻、德语思维模式与两国往来中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关系。非常感谢郭老师的分享。

德语 2001 黄子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