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耕花田半亩,喜看稻菽千重——记三八优秀红旗集体外国语学院

信息来源:外国语学院  发布日期:2016-06-12 19:39  浏览次数:

 

二十二年春耕夏种,二十二载秋收冬藏,从一室之陋到一院之兴。二十二年来,我校外国语学院秉承"中外并蓄、德业兼修"的院训,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学校对外交流和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2016年北京市三八红旗单位的评选中,我校外国语学院脱颖而出,成为六所荣获嘉奖的院(系)之一。

教学工作:在改革中前进 

长期以来, 我校外国语学院的教学重任堪称全校之最,仅以2014-2015学年为例:外国语学院88位教师共开设课程207门,560门次,总课时数高达24282节,人均授课276节。外国语学院老师不仅承担着外语专业的教学工作,更肩负起了我校公共英语教学的重担,而大学英语教学,则始终是外国语学院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细数外国语学院94年建系、02年建院以来的诸事,几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都可以称得上外国语学院发展路上的转折点。一路上,外国语学院借力于法大多学科并存的既有背景,让学院的发展与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相一致,为我校建设"国际化、研究型"大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改革是大势所趋,现在不改革,早晚也得改革。晚改不如早改。"在谈及大学英语课程分课型教学改革时候,院长李立曾这样说道。而这句话似乎也适用于外国语学院之前的所有重大改革:03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与学位脱钩,04年"基于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09年第二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及14年完成的英语专业改造,每一次,都是外国语学院对时代潮流与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的顺应。


(教学观摩活动)

一次次的改革,对外院的教职工们来说,都是机遇与挑战的并存:不断的改革引起了教材、教学模式等的频繁变更,也是对老师们在教学工作中的要求不断提高的过程。

这一点在09年的教改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确定了以法学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方向后,一方面,老师们需要在教材、教案等的编纂与不断修改上投入大量心血;另一方面,改变自身曾经依托传统大学英语教材建立起的教学方法与思路也绝非易事。另外,以法学内容为依托的英语材料讲课,更让许多没有法学背景知识的老师感到了为难。

困难是困难,但正是有了"晚改不如早改"的决心,外院老师们就改革作了大量的功课,开展课堂教学行为研究,通过集体备课、定期讨论、多渠道交流、教学评估方式改革等一系列配套改革的推行,使得大的改革能够稳步推进。从学期期末的问卷调查中反映出,即便改革还有很多值得完善的地方,但大多数同学对其仍报以了认可的态度,通过关注内容来降低形式学习的焦虑感、增加可理解的输入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等目标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实现。

改革促进发展,2004年,我校成功进入教育部第一批180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高校,开启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全新模式。2005年,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顺利通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验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和阶段性成果,四六级考试成绩以及大学生英语竞赛等一系列成绩和荣誉显示我校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得到明显提高。2012年,外国语学院正式在我校组织实施以学术英语课程为核心的分科教学,在我国率先全校范围内推行从基础英语转向学术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重大转变。

变则通,通则久。外国语学院历经的数次教育教学改革背后,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和心血,也收获了实质有形的成果。

 

学院建设:多管齐下促人才培养

不可否认,在以法科为优势的法大,外国语学院的学科设置属于我校边缘学科,整体科研环境着实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但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法大建立世界知名法科强校的路上,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又是其不可或缺的支撑学科之一。如果说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外国语学院发展径路上的一次次"弯道赶超",那么各项学院建设工作,就是外国语学院的平日里的"直道加速"。

科研工作方面,外国语学院教师顶着繁重的工作压力,总结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心得、积极追求学术前沿理论。近几年来,全院教师公开发表论文(含译文)722篇;出版著作(含译著)83部;编著教材及辅导类书籍61部;出版研究报告2篇。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14项,校级项目10项,院级项目13项,共筹集科研经费383.6727万元人民币;共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83人次;共举办讲座28场。

在学科建设领域,短短的10年时间内,外国语学院成功申请了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后设置法语语言文学(法汉法律翻译)、德语语言文学(德汉法律翻译)、俄语语言文学(俄汉法律翻译)四个研究方向,侧重法律外语翻译。2014年,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IT)正式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批准,2015年正式招生。

人才培养上,其更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设立了"英语(法律英语方向)"、"翻译(法律翻译方向)"两个特色专业的改造方案,采取了"4+1"、"5+2"等不同培养模式。新的教学培养方案也带来优异的教学成绩,英语专业和德语专业四级、八级通过率都远远高于全国平均通过率。

而这些成绩的取得,绝对不是靠简单蛮干式的扬既有之长、避已有之短,而是结合我校具体学科背景、考察就业形势需要等情况综合考量后对发展路径做出选择。而一旦路径选定,就不会因为路上的重重困难而轻言放弃。

以德语专业的创办为例。在德语专业成立之前,我校的德语课长久以来都仅被定位为公共外语课,学生人数不多,老师也就仅仅一位,离建立一个全新专业的实力与水平,相距甚远。然而,与中德法学院合作、实行"5+2"培养模式,在应届德语本科生中直接招收法学硕士,完成五年双专业本科学习后,直接进入中德法学院学习法学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思路,被认为是对社会对法律与外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的顺应,能够成其为外国语学院依托法学法科优势、展现自身特色与亮点的教学举措,于是,2003年初,外国语学院正式向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申办德语专业。

招聘德语教师、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我校德语专业课程的设置、购买相关图书及音像资料——筹办工作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走过。而经过十年余的建设,如今的德语专业拥有了一支年轻的师资队伍,建立了较为合理的专业结构,也有不少学生在全国德语学科的多种大赛中取得了骄人的好成绩。

如今,秉承"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一宗旨,继续深入进行以培养国际化卓越法律外语人才为目标的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正徐徐拉开帷幕,2014年经校教指委会议审议通过的"英语(法律英语方向)"和"翻译(法律翻译方向)"两个特色专业改造方案于去年才首次开始执行。在英语专业的课程改造之路中,外国语学院还有很长的路需摸索前行。

 

教职工团队:在家的温暖中锐意进取

曾有外国语学院的同学笑言:"我们学院的老师,真的都好'慓悍'呐!"乍听时或许不解,对外国语学院这样一支八成以上教职工都是女性的"娘子军",何以用上"慓悍"这般阳刚的词汇来形容。但倘若真正听过她们一面肩挑家庭,一面恪尽职守的故事,你便会觉得不足为怪。

在外国语学院,老师们一边攻读学位、一边带孩子、一边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例子不胜枚举。她们或背着沉重的双肩包穿行于校园,或在颠簸的班车上抓紧短短的时间睡眠,甚至在亲人、子女生病乃至离世时仍坚持手头工作,更有人直接从教室拉到医院生小孩。沉重的教学任务面前,有人一个人干完两个人的工作,有人因从早到晚上课而造成嗓子不可逆转的损伤,更有老师几分玩笑地讲起,"本来还在感冒,哪知道上一上午课,一激动,感冒倒好了。"

辛苦如斯,只因得益于外国语学院大家庭一般温馨的气氛,外院的教职工们都鲜得抱怨。而这种氛围的产生,离不开老师们个人与外国语学院工会的共同努力。

平日里,老师们分享水果、酸奶,同进同出,在生活上彼此关心、彼此帮扶,自是常态。长辈们对青年教师婚恋大事、住房问题、孩子入托问题的关心,其他老师在部分老师生病住院、心情低落时送去的陪伴与祝福,男老师在女老师因待产及休假暂时离职时主动挑起更重担子的举动,这些都是外国语学院团队凝聚力的源泉。


(教职工之家的文体活动)

就工会层面来说,电子杂志《家·园》在展现教职员工的精神风貌的同时,也传递着彼此的关爱;"外语家园"、"外国语学院老宝贝"等微信平台和群组既能够快速推进院内事务,又可以轻松分享生活的乐趣;组织各类文体活动是工会工作的传统业务,联欢会、春游、秋游、健步走等健身活动能够舒缓繁重的教研压力,保持身心愉悦;“教职工之家”的布置颇费心思,茶具、咖啡机、棋牌、画板、电脑等娱乐、休闲、文体设施一应俱全。这些关爱和归属便是外国语学院工会近年来连续荣获嘉奖的原因所在。

有了家的归属感,有了对这个团队的热爱,老师们在教学科研的同时,也不忘锐意进取,修炼自身,越来越多的老师考博、出国访学、在教学比赛中获奖……好消息多得让人应接不暇。身处这样拼劲十足的氛围里,压力与进取心始终督促着在外国语学院老师们在工作中更上一层楼。总的来看,如今的外国语学院师资队伍数量稳定,职称分布、学历结构等比较合理,发展趋势良好,有多名学科带头人,已形成学术梯队,并有数量适宜的骨干教师,符合高质量教学科研的要求,为外国语学院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4年,适逢二十周年院庆,老校长江平先生为外国语学院题词云:"为培养既懂法律、又懂经济、精通外语的复合式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校长黄进教授与时任副校长张桂林亦分别题词云:"学贯东西,行走南北"、"创业谱写历史,创新成就今天!"

两年以来,外国语学院从新的起点迈开新的步伐,以更高的热情创造出新的成绩。而2016年三八优秀红旗集体的荣誉,既是对过去的小结,也是对外院人新的鼓励和动力。

(文/罗雨荔 刘婧星 图文编辑/陈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