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2019年秋季学期第二场多语种“外国文学/文化前沿理论读书会”暨校级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欧美文学与文学理论前沿研究创新团队”活动顺利举行

信息来源:外国语学院  发布日期:2019-12-30 11:16  浏览次数:

20191227日上午10点,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2019年秋季学期第二场(亦是本学年第二场,总第十六场)多语种“外国文学/文化前沿理论读书会”暨校级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欧美文学与文学理论前沿研究创新团队”活动于学院路校区科研楼A920顺利举行。本次读书会由北京大学英语系毛亮教授担任导读人,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磊教授主持。本次导读的书目是三本/篇人文主义批评的经典理论作品,分别是M.H.艾布拉姆斯的批评文集《以文行事:艾布拉姆斯精选集》、《诗歌的第四个维度》以及大卫·布罗维奇的文章《文学批评近作》。在正式的文本导读前,毛亮教授首先提醒大家注意一个颇具悖论的现象——在当代,人文主义这一术语虽然给人一种传统、保守、过时、落伍的错觉,人文主义批评本身的影响力在英文系之内也确实日趋式微,但在公共文化领域、在英语系之外的其他人文学科院系部门(譬如哲学系、历史系、宗教研究系、艺术史系、政治理论系)却备受推崇,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与生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对人文主义传统的标签式否定,更多体现的是英语学科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毛亮教授强调,本次导读的目的并不是要简单地“捍卫”什么或“反对”什么,重点在于对人文主义批评的路径进行梳理。而在今日再重提M.H.艾布拉姆斯在三十年前与德里达、J.H.米勒之间的争论与分歧,也主要是以解构主义做为一个背景,以此更加清楚地呈现出人文主义批评的方法、逻辑、关怀与文化立场。

f28a075b71ee4b6c2bec5fc07925826

在正式的导读中,毛亮从这三本/篇理论文本中提炼出人文主义批评几个最重要的关键词,首先便是对“主体性”反复的强调。解构主义(或者说“反人文主义”)与人文主义批评的根本性分歧便存在于主体性是否真实存在这一预设之中。与解构主义所主张的废除主体性不同,艾布拉姆斯认为,作者与读者都具有主体性,都是活生生的人,拥有真实的意志自由与各自的意图。批评是人关心的语言问题,批评表达的是人之价值,它要满足的是人之需要,它所具有的是人情味。批评的过程便是读者与作者交流、对话的过程,作品(与我们今天经常用的“文本”一词有很明显的差别)也因此成为交流的媒介。真正值得关注的是这一交流的“有效性”,而这种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条件的影响(比如语言使用的一些基本习俗和规定、历史背景、文化、社会、伦理、道德、政治观念、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作者的立场等)。因此,艾布拉姆斯经常讲,批评必须是“多元主义”的,文学研究应该有能力纳入各种各样的、整个文明的因/要素。任何过于理论化的文学批评都会导致“一元主义”,而人文主义的长处就在于“包容性”。人文主义对意图真实的强调,自然就会导出对真实、自由选择之可能的强调。接下来自然需要思考的,便是人“如何”做出选择,都有哪些因素影响人做出选择、做出有意义的选择。这自然包括人的情感、信仰、人性格中致命的弱点、傲慢、控制欲等等。这一系列的因素,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人性”(不是“潜在”之人性)。

96696c063eb3e8fac89349b4e3aedf5

随后,毛亮解释艾布拉姆斯为何将自己的人文批评理论称为“实践/实用性的批评”(非“实证式”批评)。他指出,文学研究中最值得关注的对象是读者与作者之间人际交往的有效性,而非“唯一真实”的文本意义。认识论应该让位于具体的实践,“making sense of it”比“finding the meaning of it”(或按照布罗维奇的说法,就是“getting it right”)更为重要。或者,我们经常会提到所谓“真实”很重要,不如说是:“真”不重要,“实”才重要。文学批评不应削尖脑袋去痛苦地寻找文本中确定的意义或数理层面上(即1+1=2)的客观性,而应当努力“复原”(“reconstruct”、“recover”,而不是“discover”)这一交往过程尽量可能多的原貌,追求主体间(即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大致同意”。这是一种“弱化”的客观性,却是一种更为合情合理的客观性。当这种认识论被弱化时,那么批评语言本身的质量(ethos)与文学研究者本身的性情(temperament)就变得尤为重要了。批评的语言应该是灵活的、“有意”地不严格的、微妙的、更加丰满的,不遵从一个严格的理论,拒绝做严格的区分,这也是人文主义批评能做到“多元主义”的重要原因。与此相对,只有当一个批评者具有“good sense”的时候,他才能说是达到了“性情”的要求。“Good sense”这个短语包含着常识、柔儒情感、价值判断等多个意指。尤其需要强调的,就是他们承担着进行价值判断的责任,而这种价值判断是人文主义批评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步骤。毛亮指出,由前述“性情-语言说”可以发现,人文主义批评实则源自十八世纪的文化理想,承袭了辉格党传统,即在“文雅而自由的市民社会”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

最后,毛亮援引詹姆斯·恩格尔两部著作中的观点,分析了“如何为人文主义定位”这一问题,强调文学批评应当充分关注理论的渊源与传统。在文学批评的过程中,研究者应该尽可能抛开理论预设而关注多元性,文学研究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反映社会现状,更应当尝试为社会赋权。作为一种批评路径,人文主义批评以其包容性而极具优势,同时却也因其对研究者的学养与判断力有极高的要求而处在相对边缘的地位上。随后,在场师生围绕这一点,与毛教授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408428c0164ca1cb6801dea2c20ffdd

本次读书会旨在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与学习,教学相长,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自20179月以来,读书会得到了校内外师生的大力支持与广泛关注,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本学期,外国语学院、外国语学院“欧美文学与文学理论前沿研究创新团队”将会一如既往地定期举办读书会活动,以期持续地、诚心诚意地为校内外师生奉上外国文学/文化研究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