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S-CUPL

专题栏目

20周年院庆

我与法大德语系不得不说的故事——致法大德语系建系十周年/任豪

外国语学院 2014/10/30 19:56

 

者简介: 任豪, 2004级德语专业本科生,现任职于深圳市委组织部。

 

作为法大德语系第一届学生,今年我入学十年,而法大德语专业也即将迎来十周年生日。谨以此文献给德语专业,献给我们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以及那段简单而纯粹的岁月。

一、十年前的邂逅

2004年的夏天,当我收到中国政法大学德语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我便与法大德语系结下了不解之缘。选择一所大学,便是选择了一座城市、一群朋友、一段旅程。从此,我在这儿度过了5年最美好的时光,法大的人、法大的事,都融入了我的血液,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作为04级德语系建系第一届学生,我们有幸伴随着德语系的成长,这是一种休戚与共的相伴,是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相连。从建系之初只有2名老师,同学们偶尔调侃审美疲劳,到越来越多的年轻老师加入到法大德语系的大家庭;从认为德语系是非法专业,在法大属于边缘学科,到我们以法大德语系而自豪,我们从未后悔过自己当初的选择。

    法大以治学严谨而著称,而日耳曼民族又是一个讲究秩序的民族,这就造就了04级法大德语系的特征。记忆中,首届德语班的18名同学,是勤奋和好学的。还记得专四考试前在各个自习室遇见同学,大家埋首苦读的身影。记得为了准备德福考试,我们几名同学组建了语言小组,每晚一起练习,互相督促和提高,当我们拿到德福考试成绩单时,涌动着那无法形容的成就感。同时我们又是积极而活跃的,全班同学摸着石头过河,自编自导参加北京市德语话剧比赛。我们踊跃参加外研社杯德语演讲比赛,不断摘得各类奖项,积极开展各类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求学的日子,忙碌而又充实,我们不断汲取着知识,丰富着内心。

   二、五年前的分别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毕业季的来临伴着些许的感伤。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对老师和同学的不舍,我们就像一群孩子,离开了母亲的怀抱,踏上了一段全新的旅程。四年四度军都春、一生一世法大人。时光如梭,当我早已远离母校,远离北京时,我更能深深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

五年之中,我在不断地成长,有过迷茫和无助,也遇到过困难和挫折。每当自己怀疑自己、否定自己时,总是会想到老师们殷切和期盼的目光,想到我不仅代表个人,还肩负着法大德语系的声誉,心中就会升腾起一股无穷的力量。法大德语系留给我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她是我心中的一块圣地,是我的精神源泉,带给我无穷的信念和力量。

    五年之中,18名同班同学沿着各自的轨迹,大步前行,我们踌躇满志,背起行囊,告别法大,就这样各自奔天涯。如今的我们,已经散落在各个角落,各行各业。从国内到国外,从国家机关到律所、投行、信托、外企,我们为事业而打拼,为明天而奋斗。若干年前,我以法大而自豪,若干年后,法大因我而骄傲。

 三、N年后的重逢

    翻看大学入学时的集体照,那时的我刚刚参加完军训,黝黑干瘦,脸上带着青涩的笑容。而如今,相貌和心境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由感叹时光的飞逝。虽然毕业已整整五年,但是遇见的人、看过的景、经历的事,却仍然清晰地刻在我的脑海中。我想,那是一段永远不可复制的青葱岁月,它承载了太多的青春梦想和少年情怀,所以我才固执地把它放在我心灵的最深处。

    不知我们的老师和同学,旧时的容颜,是否发生了改变?期盼毕业后的重逢,还是如初见般的美好。那时我们将带着人生的体验、新鲜的感悟,一起分享。也许我们今后的身份会很多样,但是我们具有一个共同的标签,那就是法大的校友,德语系的同学。不管我们今后是成功还是失败,荣耀还是落寞,德语系一直都会是我们坚强的后盾。那是一个抱团取暖的精神家园,一个心灵休憩的温馨港湾。

想到这,我就感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就是我和法大德语系的故事,它并没有结束,而将一直继续下去。不管走到哪,我都会带着感恩之心上路,开心地工作,幸福地生活,因为我知道,我的身后一直有一双双期盼的眼睛在注视着我。我想,比起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这才是德语系的老师们最想看到的。